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夷的意思、外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夷的解釋

亦作“ 外彜 ”。指外族。也指外國或外國人。《漢書·蕭望之傳》:“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此則羈縻之誼,謙亨之福也。”《漢書·叙傳下》:“西南外夷,種别域殊。”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謝恩賜吐蕃信物銀器錦綵等狀》:“今蒙重賜,益荷聖慈,況來自外夷,知德廣之所及。” 明 張鼎思 《代醉編·奇節》:“其人得疾,既篤,謂 崔 曰:‘荷君見顧,不以外夷見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三·梁尚書》:“其一人望見 梁公 ,股栗伏地,比至稱病不謁, 梁 怪之,勒令出見,一見怒甚,即核其交通外彜,侵冒軍實罪狀,劾而殺之。”參見“ 外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構成

    • 外:指外部、外界,與“内”相對,強調地域或文化上的邊界。
    • 夷:古稱東方部族,後泛指中原以外的民族或地區(《說文解字》:“夷,東方之人也”)。

      合稱“外夷”,指中原王朝之外的民族或國家,尤指文化、地理上被視為“邊緣”的群體。

  2. 詞典定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華夏族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後泛指外國或外國人(《辭源》修訂本)。其核心含義強調地理與文化上的“他者”身份。

二、曆史語境與文化内涵

  1. 華夏中心觀的體現

    該詞源于古代“華夷之辨”思想,反映以中原為文明中心的視角(《古代漢語詞典》)。如《後漢書》載“外夷稽首稱藩”,凸顯中原王朝的權威性。

  2. 語義的演變與貶義色彩

    • 古代:多指周邊少數民族(如匈奴、吐蕃),含輕視意味。
    • 明清後:漸指西方國家(如《海國圖志》中“外夷技藝”),貶義仍存,但部分語境轉向中性描述。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變遷

現代漢語中,“外夷”因帶有文化優越論色彩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當代更傾向用“外國”“外國人”等中性詞,體現文化平等觀念(《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辭書釋義,無有效鍊接時标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
  4.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5.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年。

網絡擴展解釋

“外夷”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外族或外國及外國人。該詞源自傳統儒家“華夷之辨”思想,即“内中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的等級觀念。其核心是通過地理與文化差異區分“華夏”與“夷狄”。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宗伯》,原指中原以外的異族。
  2. 詞義擴展:漢代文獻如《漢書》中,既指西南少數民族(如《叙傳下》),也用于稱匈奴等北方民族(如《蕭望之傳》),唐代白居易則用其指吐蕃。
  3. 明清語境:明代張鼎思等文人沿用該詞,延續“外族”與“外國”雙重含義。

三、使用特點

四、現代評價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因其帶有“華夏中心主義”色彩,可能隱含文化優越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産生歧義或文化偏見。

注: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漢書》《周禮》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哀诔聱牙诎曲白白朱朱白瓷暴桀罷逐備該冰棍部署側臣豺虎長明燈晨晖赤蘿丑言的款登瀛調鬥翻羹發澀飛忙非世鲋魚浮筠根根梢梢寡臣鬼董狐谷穗韓令河房皇華使簡牍挢誣嬌慵家燕開動機器課罰客套話伶俐乖巧令甓祴馬牦莫府罷馬掐尖落鈔錢眼七寶團圞氣惱撒旦三論宗掃祭膻根攝統飾治收據瞬華食子徇君松津堂顔同輿篠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