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外彜 ”。指外族。也指外國或外國人。《漢書·蕭望之傳》:“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此則羈縻之誼,謙亨之福也。”《漢書·叙傳下》:“西南外夷,種别域殊。”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謝恩賜吐蕃信物銀器錦綵等狀》:“今蒙重賜,益荷聖慈,況來自外夷,知德廣之所及。” 明 張鼎思 《代醉編·奇節》:“其人得疾,既篤,謂 崔 曰:‘荷君見顧,不以外夷見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三·梁尚書》:“其一人望見 梁公 ,股栗伏地,比至稱病不謁, 梁 怪之,勒令出見,一見怒甚,即核其交通外彜,侵冒軍實罪狀,劾而殺之。”參見“ 外族 ”。
“外夷”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外族或外國及外國人。該詞源自傳統儒家“華夷之辨”思想,即“内中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的等級觀念。其核心是通過地理與文化差異區分“華夏”與“夷狄”。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因其帶有“華夏中心主義”色彩,可能隱含文化優越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産生歧義或文化偏見。
注: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漢書》《周禮》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
《外夷》是一個常用于古代文獻中的詞語,表示指稱外族或異族的意思。在古代中國的視角中,周邊的其他民族被稱為夷族,與中原的漢族構成了明顯的對比。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中國以外的民族、國家或文化。
《外夷》的中文拼音為wài yí。它由“外”和“夷”兩個字組成。
“外”是一個表示“在外面”的意思,由部首“夕”和右邊的“蔔”組成,總計3個筆畫。
“夷”是一個表示“夷狄”、“戰國時期鮮卑族的别稱”的意思,由部首“大”和旁邊的“小人”組成,總計5個筆畫。
《外夷》一詞的源自于《周易·坤》:“巽在外而安守中,上妻下夫,外繇于家,無攸利。”在這個句子中,其中的“外”指代外族,“夷”即指外族之人。由于外族與中原漢族的差異較大,所以被稱為“夷”。
在繁體字中,“外”字保持不變,“夷”字則寫作“豈”。這種書寫形式在古代書籍或文獻中仍然保留着。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并且與不同朝代、不同地區亦有變化。關于《外夷》一詞,其古代漢字寫法略有差異:
在西漢時期,字《外夷》的寫法為“外夷”。
在東漢時期及以後的南朝梁朝至隋朝時,字《外夷》的寫法為“外夷”。
以下是一些使用詞語《外夷》的例句:
1. 《後漢書·景帝紀》:“壽春太守馬融,渑池山陽人,有大志,好古文,積業極稱其時,然外夷之維護,宗室之昭明,政令之搢紳,由是稍紊,黎童懷慕……”
2. 《晉書·明帝紀》:“初,明帝之世也,家雖富盛,然視異族為外夷,非忠信之序,所出可殺棄。代瓘在台,大發其氣。”
3. 《舊唐書·王武俊傳》:“無敢時擊吳兵警戒,外夷卻顧(不顧),内政甯晏。”
與《外夷》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外族、異族、夷狄、戎狄、番邦、番夷、番、蠻、夷人
近義詞:異族、外國人、外邦、他族、外族
反義詞:中土、華夏、中原、中華民族、中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