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虎的意思、豺虎的詳細解釋
豺虎的解釋
(1).豺與虎。泛指猛獸。《詩·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晉 張載 《七哀詩》:“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虎。” 明 李東陽 《風雨歎》詩:“山豗谷洶豺虎嘷,萬木盡拔乘波濤。” 清 陳鵬年 《新春雜感次韻和中山》:“蛟螭蟠地軸、豺虎踞天關。”
(2).喻兇狠殘6*暴的寇盜、異族入侵者。 漢 王粲 《七哀詩》:“ 西京 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唐 杜甫 《久客》詩:“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縱橫。”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國猷》:“當時 燕 薊 淪于 契丹 不能取,是中國與豺虎雜此土以處也。” 清 徐昂發 《鐵嶺關》詩:“緬昔豺虎鬭,百戰争要害。” ********* 《過洞庭》詩:“問今為何世?豺虎滿道路。”
詞語分解
- 豺的解釋 豺 á 哺乳動物,貪食,殘6*暴,常成群侵襲家畜。分布于中國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亦稱“豺狗”):豺狼。 筆畫數:; 部首:豸; 筆順編號:
- 虎的解釋 虎 ǔ 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内髒均可入藥(通稱“老虎”):虎口(.喻危險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險境地)。虎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兩半)。虎狼(喻兇殘的人)。虎頭蛇尾。虎踞龍盤。龍騰虎躍。 勇猛、威武:虎将。虎勢。虎勁。虎威。虎虎。虎氣。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豺虎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豺虎"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比喻意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本義和引申比喻義兩個層面來理解:
一、 字面本義與動物特性
指兩種兇猛的野獸:豺和虎。
- 豺:犬科動物,體型似犬而略小,性情兇猛、貪婪,常群體活動捕食。在傳統文化中,豺被視為貪婪、兇殘的象征。
- 虎:大型貓科動物,被稱為“百獸之王”,力量強大,獨行,象征威猛、力量和令人畏懼的兇暴。
- 兩者結合:豺虎并稱,泛指自然界中最兇殘、最具威脅性的猛獸,代表着極緻的兇猛、殘忍和危險。
二、 核心比喻義
在漢語中,“豺虎”更常用于其比喻意義,指代:
- 兇殘暴虐之人:
- 特指那些像豺狼虎豹一樣殘害百姓、為非作歹的統治者、官吏或惡勢力。他們貪婪無度,視民如草芥,施行暴政或殘酷剝削。這是“豺虎”最常見的比喻用法,帶有強烈的批判和控訴色彩。
- 例如:古代文獻常以“豺虎”抨擊暴君、酷吏或魚肉鄉裡的豪強。
- 禍國殃民的叛亂者或入侵者:
- 指那些像野獸般肆虐、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叛亂武裝或外敵。他們破壞社會秩序,造成生靈塗炭。
- 例如:在描述戰亂、外族入侵或大規模匪患時,常用“豺虎”喻指這些破壞力量。
- 極其險惡的環境或處境:
- 引申比喻社會環境極其險惡、危機四伏,如同身處豺狼虎豹環伺的境地。
三、 文學與文化意象
“豺虎”一詞在古典文學中頻繁出現,承載着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
- 《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這是較早将惡人(谮人)與豺虎聯繫起來的著名詩句,表達了人們對讒言害人者的極度憎恨,希望将他們扔給豺虎吃掉,甚至認為豺虎都嫌棄而不屑吃。這奠定了“豺虎”作為兇殘惡人象征的文化基礎。
- 後世詩文:如王粲《七哀詩》、杜甫《述懷》等,常用“豺虎”指代安史叛軍等禍亂天下的勢力,控訴其暴行。
總結來說,“豺虎”的核心含義是:
- 字面指代:兇猛的野獸豺和虎。
- 核心比喻:比喻極其兇殘暴虐、禍害百姓或國家的惡人、惡勢力(如暴君、酷吏、叛亂者、入侵者)。
- 引申比喻:形容環境極其險惡。
其使用往往帶有強烈的貶義和批判色彩,是漢語中一個形象生動、情感濃烈的批判性詞彙。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編纂). 漢語大詞典 (線上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 - 查詞 (注:此鍊接為示例格式,實際有效鍊接需指向具體詞典條目)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編).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商務印書館. (權威釋義收錄)
- 王力, 等. (編).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第4版). 商務印書館. (收錄并解釋其古典用法)
-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 (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提供詳細釋義及文學典故)
網絡擴展解釋
“豺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豺虎”字面指豺狼和老虎兩種猛獸,象征兇猛殘暴的力量。引申為形容人或事物具有極強的攻擊性和危險性,常用于比喻兇狠貪婪的惡人、殘暴的侵略者或動蕩環境中的威脅。
二、詳細解釋
-
本義與比喻義
原指自然界中的豺與虎,因二者均為頂級掠食者,故被用來代指“猛獸”。後衍生出比喻義,強調其“兇殘”特性,如:
- 形容暴虐的統治者或入侵者(如“賊盜如豺虎”);
- 指代混亂時代中的殘酷勢力(如“中原君臣豺虎邊”)。
-
文化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巷伯》:“投畀豺虎”,表達對讒言者的憎惡。後世文學作品中頻繁使用,如王粲《七哀詩》以“豺虎”隱喻漢末亂世的軍閥。
三、使用場景
- 批判性語境:抨擊暴政、侵略行為或道德敗壞者(例:“豺虎踞天關”)。
- 警示性表達:強調危險或威脅的存在(例:“豺虎方遘患”)。
- 文學修辭: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與感染力,如詩詞、散文中借“豺虎”渲染危機氛圍。
四、相關例句
- 晉代張載《七哀詩》:“季世喪亂起,賊盜如豺虎。”
- 《三國演義》描述呂布:“豺虎也,若得兖州,必圖冀州。”
- 杜甫詩句:“中原君臣豺虎邊”,暗喻外敵環伺的危局。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用例或文學表現,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集。
别人正在浏覽...
赑赑侈志重洋大動公慣單弊典肆凍冽垛充笃信好學凡草範容複牌凫繹幹嘛各支骨雕後脊梁皇機黃種毀妝奬誘揀精揀肥建繕僭擅甲乇幾椟借倩警惠颽風壸範鱗羽毛悚梅花笛秘籙蜺帱譴戒七闆子杞國之憂親兄弟曲木幾屈指一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山嶽省解十二肖屬賴順風行船私童泝洄歲駕瑣沙獺膽苕帚推咎五沃下馬坊鄉郡小阿哥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