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的使臣。 唐 王維 《送李判官赴江東》詩:“聞道皇華使,方隨皁蓋臣。” 唐 杜甫 《寄韋有夏郎中》詩:“萬裡皇華使,為僚記腐儒。” 宋 範成大 《趙州石橋》詩:“不因再度皇華使,誰洗奚車塞馬塵?”參見“ 皇華 ”。
“皇華使”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基本含義
指皇帝的使臣,即受皇帝派遣執行重要使命的官員。拼音為huáng huá shǐ,源自古代文獻,如《詩經》相關篇章的引申。
詳細解釋
曆史典故
出自《詩經·小雅·皇皇者華》,原文描述君主派遣使臣遠行,要求其彰顯君主美德、傳播聲譽。後世以此典故贊美使臣的忠誠與能力。
文獻例句
用法擴展
在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領域,強調使臣的權威性與使命的特殊性,也可借喻現代職場中被賦予關鍵任務的角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或典故細節,可參考古典詩詞注解或曆史文獻。
皇華使是一個由中國人創造的詞語,起初被用來形容擁有皇家派頭的使者。該詞由“皇華”和“使”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皇:拆分部首為白,筆畫為9。
2. 華:拆分部首為⺾,筆畫為6。
3. 使:拆分部首為人,筆畫為4。
來源:
《皇華使》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特别是在描述宮廷宴會和外交活動時常被使用。它指的是一位身份高貴、儀表堂堂的使者,通常代表皇帝或皇室進行外交交流。
繁體:
在繁體中文中,皇華使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皇華使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皇可能寫作“黃”,華可能寫作“婳”,使可能寫作“使”或“侍”。
例句:
1. 這位皇華使攜帶着國王的悠閑之風,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2. 朝廷派遣了一支皇華使團去和周邊國家交流文化。
組詞:
1. 使者
2. 使節
3. 使團
近義詞:
1. 使者
2. 外交使節
3. 使命
反義詞:
1. 平凡人
2. 普通使者
3. 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