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尾。《淮南子·說山訓》:“割而舍之,鏌邪不斷肉;執而不釋,馬氂截玉。” 高誘 注:“氂,馬尾也。”
“馬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為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根據《淮南子·說山訓》的記載,“馬牦”指馬尾,其中“牦”(或寫作“氂”)在古漢語中可指動物尾部的長毛。例如“執而不釋,馬氂截玉”,高誘注解說“氂,馬尾也”。這一解釋在多個來源中被引用,屬于較為公認的釋義。
構詞解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馬牦”作為成語,形容人行為粗野、愚笨。但這一用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結合權威辭書進一步驗證。
如需更深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馬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馬駒的毛皮。
《馬牦》的部首是馬字旁,共計10個筆畫。
《馬牦》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馬和牦兩個字組合而成的。繁體字為「馬毛」。
古代漢字寫法中,「馬牦」的部首馬字旁的字形比較繁瑣,馬字旁上面是一個馬頭,下面是一個馬軀體,再加上牛字橫批,形狀比較複雜。
他買了一張馬牦制成的皮草。
馬革裹屍、馬銜花簪、牦牛、牦牛奶等。
鬃毛、馬毛。
光(指無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