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的意思、三論宗的詳細解釋
三論宗的解釋
中國 佛教宗派。崇尚 印度 中觀學派的《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因以得名。 後秦 鸠摩羅什 譯出“三論”後,師徒相傳。至 隋 代 吉藏 集為大成,蔚為大宗。該宗自稱大乘菩薩藏,在教義上提倡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之說。後傳入 朝鮮 、 日本 。參閱《中國佛教·三論宗》。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論宗是中國漢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其名稱直接來源于其所依據的三部核心論典。從漢語詞典釋義的角度,并結合佛教思想史,可作如下詳細解釋:
一、 名稱釋義與核心經典
“三論宗”之“三論”,特指古印度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論》(又稱《中觀論》)、《十二門論》及其弟子提婆所著的《百論》。此宗派因完全依據這三部論典立宗,闡揚大乘空觀思想而得名。其宗旨在于破除一切有所得的執着,揭示諸法實相為空、假、中三谛圓融之理。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三論宗”條目;《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宗派卷》。
二、 核心教義:破邪顯正與八不中道
三論宗的核心教義可概括為“破邪顯正”和“八不中道”。
- 破邪顯正: 主張通過破斥一切有所得的錯誤見解(“邪”),包括外道邪見、小乘偏見乃至有所得的大乘觀點,來彰顯無所得的中道實相(“正”)。它不直接建立某種“正”的體系,而是以破為顯。來源: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
- 八不中道: 這是對中道思想的精煉表達,出自《中論》開篇偈頌:“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八不”旨在破除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八種極端見解(即“四雙八計”),揭示一切現象(諸法)既非絕對的有(常見),也非絕對的虛無(斷見),而是處于非有非無、離于二邊的中道實相。來源:龍樹《中論·觀因緣品第一》;吉藏《中觀論疏》。
三、 曆史傳承與發展
- 印度淵源: 思想源于龍樹、提婆的中觀學派。
- 中土初傳: 鸠摩羅什于後秦時期(5世紀初)在長安系統翻譯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在中土的創立奠定了經典基礎。其弟子僧肇(著《肇論》)等對三論思想有重要發揮。來源:《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出三藏記集》。
- 宗派确立: 隋代高僧吉藏(嘉祥大師)是實際創宗者。他學識淵博,著述宏富(如《中觀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三論玄義》、《大乘玄論》等),系統闡釋三論宗旨,批判當時流行的成實、地論、攝論諸師之說,使三論宗成為體系完備、影響巨大的獨立宗派。來源: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
- 後世影響: 唐代以後,三論宗作為獨立宗派逐漸式微,但其深刻的中觀思想被天台、華嚴、禅宗等吸收,深刻影響了整個中國佛教哲學的發展。來源: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
四、 當代意義
三論宗強調的破執著、顯中道的思想方法,以及對語言概念局限性的深刻洞察,不僅具有重要的佛教哲學價值,對于反思人類思維模式、促進不同文化思想間的對話和理解,也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智慧資源。來源: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三論宗是中國漢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以研習印度中觀學派的三部論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得名。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其内涵:
一、定義與起源
三論宗形成于隋唐時期,由吉藏法師集大成。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印度龍樹菩薩和提婆菩薩的中觀學說,後經鸠摩羅什在5世紀譯介傳入中國,僧肇等人進一步闡釋發展。
二、核心思想
- 緣起性空
主張萬物因緣和合而生,無獨立自性(如桌子依賴木材、工匠等條件存在,本質為空)。
- 二谛義
分真谛(事物本質空性)與俗谛(現象假有),二者辯證統一,破除對“空”“有”的偏執。
- 八不中道
通過“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等八組否定,超越二元對立,體悟中道實相。
三、修行方法
- 破邪顯正:破除錯誤見解,顯揚佛法真理。
- 觀心法門:觀察心念生滅,認識心性本空。
- 聞思結合:強調對經論的研習與思維實踐并重。
四、曆史發展
後秦時期鸠摩羅什譯出三論後,經僧肇、僧朗等傳承,至隋代吉藏正式立宗。唐代後逐漸衰落,但傳入朝鮮、日本并延續發展。祖庭為西安草堂寺與南京栖霞寺。
五、影響與特點
作為最接近印度中觀思想的漢傳宗派,三論宗以邏輯嚴密著稱,其“性空”理論對禅宗、天台宗等産生深遠影響。現代仍被視為探究佛教哲學與心靈解脫的重要思想資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泰山半老頭辯客炒金騁續赤髀楚箠翠篠單財凡淺悱發豐功厚利豐肴怪臉骨法海嵎豢養花心回和灰末假名托姓教勉結轖急穣穣救治巨憝距境軍賦疽食亢藏虧蟾老身長子料玉鵹黃亂騰毛犢毛啬暖絲潘鬓成霜毗益前合後仰祈沈全力權重望崇潤風風山婦試死屬屬素毳畋弋唾駡萬安萬一為力我人香薪仙峤校曆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