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外彝 ”。指外族。也指外国或外国人。《汉书·萧望之传》:“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羈縻之谊,谦亨之福也。”《汉书·叙传下》:“西南外夷,种别域殊。”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谢恩赐吐蕃信物银器锦綵等状》:“今蒙重赐,益荷圣慈,况来自外夷,知德广之所及。” 明 张鼎思 《代醉编·奇节》:“其人得疾,既篤,谓 崔 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梁尚书》:“其一人望见 梁公 ,股栗伏地,比至称病不謁, 梁 怪之,勒令出见,一见怒甚,即核其交通外彝,侵冒军实罪状,劾而杀之。”参见“ 外族 ”。
“外夷”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外族或外国及外国人。该词源自传统儒家“华夷之辨”思想,即“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等级观念。其核心是通过地理与文化差异区分“华夏”与“夷狄”。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因其带有“华夏中心主义”色彩,可能隐含文化优越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产生歧义或文化偏见。
注:如需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汉书》《周礼》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辞书。
《外夷》是一个常用于古代文献中的词语,表示指称外族或异族的意思。在古代中国的视角中,周边的其他民族被称为夷族,与中原的汉族构成了明显的对比。这个词常常用来描述中国以外的民族、国家或文化。
《外夷》的中文拼音为wài yí。它由“外”和“夷”两个字组成。
“外”是一个表示“在外面”的意思,由部首“夕”和右边的“卜”组成,总计3个笔画。
“夷”是一个表示“夷狄”、“战国时期鲜卑族的别称”的意思,由部首“大”和旁边的“小人”组成,总计5个笔画。
《外夷》一词的源自于《周易·坤》:“巽在外而安守中,上妻下夫,外繇于家,无攸利。”在这个句子中,其中的“外”指代外族,“夷”即指外族之人。由于外族与中原汉族的差异较大,所以被称为“夷”。
在繁体字中,“外”字保持不变,“夷”字则写作“豈”。这种书写形式在古代书籍或文献中仍然保留着。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并且与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亦有变化。关于《外夷》一词,其古代汉字写法略有差异:
在西汉时期,字《外夷》的写法为“外夷”。
在东汉时期及以后的南朝梁朝至隋朝时,字《外夷》的写法为“外夷”。
以下是一些使用词语《外夷》的例句:
1. 《后汉书·景帝纪》:“寿春太守马融,渑池山阳人,有大志,好古文,积业极称其时,然外夷之维护,宗室之昭明,政令之搢绅,由是稍紊,黎童怀慕……”
2. 《晋书·明帝纪》:“初,明帝之世也,家虽富盛,然视异族为外夷,非忠信之序,所出可杀弃。代瓘在台,大发其气。”
3. 《旧唐书·王武俊传》:“无敢时击吴兵警戒,外夷却顾(不顾),内政宁晏。”
与《外夷》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下:
组词:外族、异族、夷狄、戎狄、番邦、番夷、番、蛮、夷人
近义词:异族、外国人、外邦、他族、外族
反义词:中土、华夏、中原、中华民族、中国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