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夷的意思、外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夷的解释

亦作“ 外彝 ”。指外族。也指外国或外国人。《汉书·萧望之传》:“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羈縻之谊,谦亨之福也。”《汉书·叙传下》:“西南外夷,种别域殊。”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谢恩赐吐蕃信物银器锦綵等状》:“今蒙重赐,益荷圣慈,况来自外夷,知德广之所及。” 明 张鼎思 《代醉编·奇节》:“其人得疾,既篤,谓 崔 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梁尚书》:“其一人望见 梁公 ,股栗伏地,比至称病不謁, 梁 怪之,勒令出见,一见怒甚,即核其交通外彝,侵冒军实罪状,劾而杀之。”参见“ 外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构成

    • 外:指外部、外界,与“内”相对,强调地域或文化上的边界。
    • 夷:古称东方部族,后泛指中原以外的民族或地区(《说文解字》:“夷,东方之人也”)。

      合称“外夷”,指中原王朝之外的民族或国家,尤指文化、地理上被视为“边缘”的群体。

  2. 词典定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华夏族对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后泛指外国或外国人(《辞源》修订本)。其核心含义强调地理与文化上的“他者”身份。

二、历史语境与文化内涵

  1. 华夏中心观的体现

    该词源于古代“华夷之辨”思想,反映以中原为文明中心的视角(《古代汉语词典》)。如《后汉书》载“外夷稽首称藩”,凸显中原王朝的权威性。

  2. 语义的演变与贬义色彩

    • 古代:多指周边少数民族(如匈奴、吐蕃),含轻视意味。
    • 明清后:渐指西方国家(如《海国图志》中“外夷技艺”),贬义仍存,但部分语境转向中性描述。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变迁

现代汉语中,“外夷”因带有文化优越论色彩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当代更倾向用“外国”“外国人”等中性词,体现文化平等观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辞书释义,无有效链接时标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3.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年。
  4.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5.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

网络扩展解释

“外夷”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外族或外国及外国人。该词源自传统儒家“华夷之辨”思想,即“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等级观念。其核心是通过地理与文化差异区分“华夏”与“夷狄”。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原指中原以外的异族。
  2. 词义扩展:汉代文献如《汉书》中,既指西南少数民族(如《叙传下》),也用于称匈奴等北方民族(如《萧望之传》),唐代白居易则用其指吐蕃。
  3. 明清语境:明代张鼎思等文人沿用该词,延续“外族”与“外国”双重含义。

三、使用特点

四、现代评价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因其带有“华夏中心主义”色彩,可能隐含文化优越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产生歧义或文化偏见。

注:如需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汉书》《周礼》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按辔榜吏边坐昌衢超诣慈孝矬陋电极丁粮惰孏繁穣废彻该博感慨系之高栖歌珠乖实乖紊官架子丱学家刮舌罕父荒瘠嘉节江酒将军坚久见在身桀竖藉荫敬如上宾进麾挤拥磕扑口耳相传狂劣苦盐拉插腊梅狼胡乐万六一泥南公鼎牛录平火寝滞善善恶恶升荣市酤侍中貂水帘说天良庶征四秋殄败田翁贴然涂车贤书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