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瓷的意思、白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瓷的解釋

白色的瓷器。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陶埏》:“﹝白瓷﹞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 茅盾 《子夜》一:“ 張素素 輕手輕腳踅出來,後面是一個護士,将她手裡的白瓷方盤對伺候客廳的當差一揚。”《文彙報》1983.11.10:“ 張丹丹 拿來五鬥櫥上的白瓷花瓶,盛上清水, 秀妮 把迎春花插了上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瓷是中國傳統陶瓷工藝中的重要品類,指以高嶺土或瓷石為胎體基礎原料,經高溫燒制後表面施透明或乳白色釉的瓷器。其核心特征在于胎體細膩潔白、釉色純淨透亮,釉面光潤如玉,呈現出“類銀似雪”的視覺效果。根據《中國陶瓷史》記載,白瓷工藝的成熟始于北朝時期,隋唐時期邢窯白瓷達到技術巅峰,與越窯青瓷并稱“南青北白”。制作過程中需精準控制窯溫在1200-1300℃區間,并通過淘洗、沉澱等工序去除胎土雜質,使氧化鐵含量低于1%方能呈現純白色澤。故宮博物院研究顯示,宋代定窯白瓷開創了覆燒工藝與刻花裝飾技法,元代德化白瓷則憑借獨特的“象牙白”釉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品。這類瓷器不僅承載着中國古代制瓷技藝的發展脈絡,更被《世界工藝美術大辭典》認定為研究東方審美哲學的重要物質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白瓷”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基本特征

白瓷是以含鐵量極低的瓷土為胎,施以純淨透明釉,經高溫燒制而成的白色瓷器,因其胎質細膩、釉色瑩白如玉而得名。其制作工藝的關鍵在于控制胎釉中的鐵元素含量,以克服青瓷的青色基調,呈現純淨白色。


曆史發展

  1. 起源與早期發展

    • 白瓷的雛形可追溯至北齊時期(如河南安陽範粹墓出土的“白釉綠彩長頸瓶”),但此時釉色仍泛青或泛黃,屬于青瓷向白瓷的過渡階段。
    • 隋代(如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被視為白瓷成熟的标志,胎釉已接近現代白瓷标準。
  2. 鼎盛時期

    •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格局,以邢窯(河北内丘)為代表,胎質潔白如雪,釉質瑩潤透光。
    • 宋至明清,定窯(河北)、景德鎮(江西)、德化窯(福建)成為白瓷三大中心。德化白瓷因釉色乳白如凝脂,被譽為“中國白”。

藝術價值與特點


制作工藝

  1. 原料:以高嶺土為主,氧化矽含量高,鐵、钛雜質少,确保胎體潔白透光。
  2. 燒制:需經1000℃以上高溫,釉面常因胎釉收縮系數差異形成天然開片紋,增添紋理美感。

文化意義

白瓷不僅是工藝傑作,更象征純潔無瑕的品質,常被用于比喻高尚德行或精緻事物。其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傳入歐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擴展閱讀:若需了解白瓷與骨瓷的區别或具體窯口特點,可參考相關權威網頁(如、12)。

别人正在浏覽...

案語遨頭白毳暴德拔羣出萃崩石邊委參變婵聯車鈎棽離從中作梗村居大窮登儀電視片鞮鞻氏頂棚風山諷習鳳跱龍拏覆巢鲋禺敷餘歌郎光化寡嗛鬼火黃鱓換骨奪胎駕曹監工将惜焦亂鲸鳄絶處畯良老骨頭僚庶離離光光漏箭陋拙面奉睦鄰牧奴沐澡齊冠七國奇蹄目球員掃臉筲桶庶域筍笴攤鋪外母威明溫裕矹硉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