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瓦剌的意思、瓦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瓦剌的解釋

(1). 明 代對西部 蒙古 各族的總稱。 元 代稱 斡亦剌 , 清 代稱 衛拉特 或 額魯特 。居住在 巴爾喀什湖 東南面,包括現 新疆 北部及今 蒙古人民********* 西部的廣大地區。

(2).魚名。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瓦剌》:“西海有魚名瓦剌,其目入水則暗,出水則明。凡物皆動下頦,此魚獨動上齶。見人遠則哭,近則噬。故西域稱假慈悲者曰瓦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瓦剌是曆史上對西部蒙古族群的統稱,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 瓦剌(讀音:wǎ là)是明代對西部蒙古各部的總稱,元朝稱“斡亦剌惕”,清朝改稱“衛拉特”或“額魯特”,意為“草原之民”或“鄰近者”。
    • 在蒙古語中,“瓦剌”與“衛拉特”同源,指代居住于戈壁沙漠以西的蒙古部落。
  2. 其他釋義

    • 清代文獻中,“瓦剌”也被用來比喻“假慈悲者”,源自西域傳說中一種名為瓦剌的魚,其特性為“見人遠則哭,近則噬”。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與早期發展

    • 瓦剌的祖先可追溯至唐代的“瓦爾剌噶”,活動于葉尼塞河上遊,以狩獵、遊牧為生。
    • 元朝時期,瓦剌貴族與成吉思汗家族聯姻,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
  2. 明朝時期的強盛

    • 元朝滅亡後,瓦剌與鞑靼争奪蒙古霸權。15世紀,首領也先統一蒙古各部,并在土木堡之變(1449年)中俘虜明英宗,達到鼎盛。
    • 明朝通過聯姻、封貢等手段與瓦剌周旋,但瓦剌仍頻繁侵擾邊疆。
  3. 清朝至近代

    • 清代瓦剌改稱“衛拉特”,分為四大部: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
    • 準噶爾部在清初一度強大,後被乾隆帝平定,部分族人融入新疆、蒙古等地的民族中。

三、現代民族歸屬

瓦剌後裔主要演變為:


四、文化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如土木堡之變)或部族分支,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瓦剌

瓦剌(wǎ l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為“王”和“刀”,筆畫數共計11畫。

這個詞語源自于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個民族名稱,即瓦剌族。瓦剌族是明朝時期北方邊境地區的一個遊牧民族。

瓦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瓦剌」,與簡體字中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瓦剌這個詞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以清朝康熙年間的《康熙字典》為例,将瓦剌的寫法為「嗢剌」。

以下是一些關于瓦剌的例句:

1. 瓦剌族是明朝邊境地區的一個重要民族。

2. 明朝時期,中國與瓦剌族之間進行着頻繁的交流。

除了瓦剌這個詞外,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

1. 瓦剌國(wǎ là guó):指瓦剌族所建立的國家。

2. 瓦剌人(wǎ là rén):指瓦剌族的成員。

3. 瓦剌賀詞(wǎ là hè cí):指瓦剌族送給明朝官員的祝賀文字。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瓦魯」(wǎ lǔ)來表達類似的含義。

反義詞方面,由于瓦剌是一個民族的名稱,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