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瓦剌的意思、瓦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瓦剌的解释

(1). 明 代对西部 蒙古 各族的总称。 元 代称 斡亦剌 , 清 代称 卫拉特 或 额鲁特 。居住在 巴尔喀什湖 东南面,包括现 新疆 北部及今 蒙古人民********* 西部的广大地区。

(2).鱼名。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瓦剌》:“西海有鱼名瓦剌,其目入水则暗,出水则明。凡物皆动下頦,此鱼独动上齶。见人远则哭,近则噬。故西域称假慈悲者曰瓦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瓦剌(wǎ là)是明代汉文典籍中对西部蒙古诸部的统称,又称“卫拉特”,系蒙古语音译词汇。该词最早见于13世纪《蒙古秘史》,原指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的“林中百姓”,后演变为对漠西蒙古各部的通称。

从汉语词源学角度分析,“瓦剌”二字属音译外来词,其构词法采用“瓦”与“剌”两个无实义汉字组合,遵循了古代音译专名常用上声字强化读音的特点。明代《华夷译语》记载其蒙古语原词对应汉字注音为“斡亦剌”,后经语音演变形成稳定译称。

在历史沿革层面,瓦剌部族14-17世纪主要活动于阿尔泰山至额尔齐斯河流域。《明史·鞑靼传》明确记载:“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其势力范围随军事扩张不断变化,正统年间曾控制东起辽东、西至哈密的广阔地域。该部族与明朝既存在茶马互市的经济往来,也爆发过土木堡之变等军事冲突,相关史实在《明实录》中有系统记载。

现代辞书《辞海》(第七版)将其定义为“中国明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这一释义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特定时代语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的专题研究进一步指出,“瓦剌”作为历史地理概念,与清代所称“厄鲁特”“卫拉特”存在部族延续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瓦剌是历史上对西部蒙古族群的统称,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 瓦剌(读音:wǎ là)是明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元朝称“斡亦剌惕”,清朝改称“卫拉特”或“额鲁特”,意为“草原之民”或“邻近者”。
    • 在蒙古语中,“瓦剌”与“卫拉特”同源,指代居住于戈壁沙漠以西的蒙古部落。
  2. 其他释义

    • 清代文献中,“瓦剌”也被用来比喻“假慈悲者”,源自西域传说中一种名为瓦剌的鱼,其特性为“见人远则哭,近则噬”。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与早期发展

    • 瓦剌的祖先可追溯至唐代的“瓦尔剌噶”,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游牧为生。
    • 元朝时期,瓦剌贵族与成吉思汗家族联姻,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2. 明朝时期的强盛

    • 元朝灭亡后,瓦剌与鞑靼争夺蒙古霸权。15世纪,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各部,并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中俘虏明英宗,达到鼎盛。
    • 明朝通过联姻、封贡等手段与瓦剌周旋,但瓦剌仍频繁侵扰边疆。
  3. 清朝至近代

    • 清代瓦剌改称“卫拉特”,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 准噶尔部在清初一度强大,后被乾隆帝平定,部分族人融入新疆、蒙古等地的民族中。

三、现代民族归属

瓦剌后裔主要演变为:


四、文化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事件(如土木堡之变)或部族分支,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背人璧合珠连播迁补白朝儒陈宝箴樗蒱存本瑳切弹黜彫窭氐宿对路耳圈遌时反覆凤阁改点光芒万丈姑姑古今谭概红墙隳圮脊伦今非昔比究悉卷中人烤鸭可怜相刻敲磕牙料嘴客作儿哙息磊浪两旦留置绵纸能仁呕心抽肠毗邪抢掳前奏骑鹤上扬州青牛师曲居士渠展然火剡楮身塔失赃宋玉宅损彻螳拒透视图頽垣废址拖车纨褲子弟位子下笔成文仙人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