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太平時世。 南朝 宋 顔延之 《請立渾天儀表》:“精測尚矣,則七晷運變,無匪康時。”
(2).匡時,使時世安定。《北史·邢巒傳》:“臣聞乘機而動,武之善經,未有捨幹戚而康時,不征伐而統一。”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山川倒徙,太階懷息亂之臣;天地離乖,元首佇康時之具。” 宋 蘇轼 《南康望湖亭》詩:“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
“康時”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太平時世
指安定、和平的時期,常用來形容社會無戰亂、百姓生活安甯的狀态。例如南朝顔延之《請立渾天儀表》中“七晷運變,無匪康時”即強調太平年代的觀測意義。
匡時濟世
意為“匡正時弊,安定社會”,強調通過行動使動蕩的時局恢複穩定。如《北史·邢巒傳》提到“未有捨幹戚而康時”,即主張以武力手段實現安定。
詞源争議
部分資料稱其為康熙年間李漁所創成語,并附會康熙化名民間考察的故事。但需注意,李漁(1611-1680)實際活躍于明末清初,而“康時”一詞早在南朝文獻中已有使用,此說法可能為後世演繹。
通假現象
“康”可通“匡”,因此“康時”亦可理解為“匡時”,即糾正時弊、治理亂世,如唐代王勃文中“元首佇康時之具”即此意。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考證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北史》等權威來源。
康時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安定和平的時期。它有着積極向上的含義,常用于描述社會安甯、人們和諧相處的狀态。
康字的部首是廣,表示床榻,由6個筆畫構成。時字的部首是日,表示太陽,由10個筆畫構成。
康時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主要是由康新生和康熙皇帝的名字做合并而來。康新生是李敏中的字,他是明代末年壽春府廬江縣泗陽鎮人,他曾經在明亡清興的曆史背景下成為了浙江蘑菇山的義軍領袖,後期他改名康熙。康熙皇帝因為他的功勳将康新生的字從他的名字中抽出來并分别用在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的名字裡面,其中一個兒子就是康有為,後來到了現代,一位安徽人把康新生的名字中的康和時給拿出來組合成了這個詞。
康時的繁體形式是康時。
在古時候,康時的漢字寫法同樣是康時,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國家在康時和諧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幸福。
2. 經過努力,公司在康時取得了***************。
康樂、康複、安康、康甯、康泰
和平、安甯、安泰、祥和
戰亂、動蕩、不安、矛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