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太平時世。 南朝 宋 顔延之 《請立渾天儀表》:“精測尚矣,則七晷運變,無匪康時。”
(2).匡時,使時世安定。《北史·邢巒傳》:“臣聞乘機而動,武之善經,未有捨幹戚而康時,不征伐而統一。”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山川倒徙,太階懷息亂之臣;天地離乖,元首佇康時之具。” 宋 蘇轼 《南康望湖亭》詩:“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
康時是漢語複合詞,由“康”與“時”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安定時世、匡扶社稷。《漢語大詞典》将其釋作“治理亂世,使國家安定”,語源可追溯至先秦文獻。例如《尚書·周書》載“康濟兆民”,後世引申為“康時濟物”,強調安定社會的責任。
從語素分析,“康”本義為安甯、豐足,《說文解字》注“康,谷皮也”,後衍生出“太平”義;“時”指時代、時局,二者結合凸顯對國泰民安的追求。北宋範仲淹《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可視為“康時”精神的文學化表達。
古籍中“康時”多用于政治語境,如《宋史·列傳》記載名臣“志在康時”,指心系治國大業。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例如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評價諸葛亮“以康時為己任”。
參考來源:
“康時”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太平時世
指安定、和平的時期,常用來形容社會無戰亂、百姓生活安甯的狀态。例如南朝顔延之《請立渾天儀表》中“七晷運變,無匪康時”即強調太平年代的觀測意義。
匡時濟世
意為“匡正時弊,安定社會”,強調通過行動使動蕩的時局恢複穩定。如《北史·邢巒傳》提到“未有捨幹戚而康時”,即主張以武力手段實現安定。
詞源争議
部分資料稱其為康熙年間李漁所創成語,并附會康熙化名民間考察的故事。但需注意,李漁(1611-1680)實際活躍于明末清初,而“康時”一詞早在南朝文獻中已有使用,此說法可能為後世演繹。
通假現象
“康”可通“匡”,因此“康時”亦可理解為“匡時”,即糾正時弊、治理亂世,如唐代王勃文中“元首佇康時之具”即此意。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考證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北史》等權威來源。
阿茶本情邊色表勸筆幹比照犦牲常隸襯飯塵阛懛子滴哒棟材鍛砺放紛豐居浮辯宮辟恭世子鈎棘貴好後塵黃泉會事胡夷魚饑不擇食節間結心經履積悟可畏枯鱗兩部蛙梁園躐拜理論鲈脍懵懵懂懂缪悠木堤佞惑偏惰飄翥僻愚慶賞全宋詞阙遺三邊三柱裡深入骨髓視寝拾渖松齋太平天子大山同流合汙望慕亡謂聞風響應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