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conventional and unrestrained;dissipated;dissolute] 放蕩
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漢書》
放蕩不循規矩。《漢書·武帝紀》:“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 顔師古 注:“跅者,跅落無檢局也。弛者,放廢不遵禮度也。”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才者以跅弛而棄,不才者以平穩而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外人謀我教育權之可危》:“當是時,西人之跅弛無能,不得志於故裡者,輒相率來 華 ,幹謁求售。”
“跅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tuò chí,含義為放縱不羁,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性格不受約束、不拘禮法。例如在《武帝求茂才異等诏》中,該詞被用于強調對不拘一格人才的重視。
這個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語境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武帝求茂才異等诏》原文或類似古典作品。
跅弛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人行走時姿态懶散、松軟、不穩定的樣子,通常表示行走時步履不穩健、缺乏力量或精神不集中等狀态。
跅弛的字形由“足”和“弛”兩個部分組成。
“足”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腳有關的意思,它的拼音是“zu2”,古代漢字稱其為“虍頭足”,包含3畫。
“弛”是右邊的部首,表示松弛、放松的意思,它的拼音是“chi2”,古代漢字稱其為“弓弛”,包含5畫。
跅弛一詞在《說文解字》中并未有明确的解釋,但大緻可以從字義推測出來。跅的本義為行走艱難、腿腳無力;而弛則表示松弛、放松。結合兩個字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行走時姿态懶散、松軟、不穩定。
跅弛的繁體字為「蹠弛」。
在古代,跅弛的寫法有一些變化。跅的舊字形為「跎」,弛的舊字形為「彾」。将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跅弛的古代寫法「跎彾」。
1. 這個人走路姿态跅弛,顯得十分懶散。
2. 他因為長時間不運動,導緻雙腿跅弛無力。
3. 學生上課時應該保持專注,而不是坐在座位上跅弛散漫。
跅步、弛緩、松弛、懈弛。
懶散、懶洋洋、松懈。
挺拔、穩健、緊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