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conventional and unrestrained;dissipated;dissolute] 放蕩
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漢書》
放蕩不循規矩。《漢書·武帝紀》:“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 顔師古 注:“跅者,跅落無檢局也。弛者,放廢不遵禮度也。”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才者以跅弛而棄,不才者以平穩而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外人謀我教育權之可危》:“當是時,西人之跅弛無能,不得志於故裡者,輒相率來 華 ,幹謁求售。”
跅弛(tuò chí)是漢語中一個形容人性情或行為放蕩不羁的書面語詞彙,具有鮮明的古漢語色彩。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行為不受常規禮法約束,性情放縱散漫,不拘小節。常用來形容人狂放灑脫、不循規蹈矩的狀态,隱含對傳統禮教的疏離感。例如《漢書·武帝紀》載:“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其中“跅弛之士”即指不受世俗束縛的豪放之人。
該詞由“跅”(腳踏不平,喻行為越軌)與“弛”(松懈、放縱)複合而成,字面強調脫離規範束縛的意象。後世引申為對自由不羁人格的文學化描述,如明代歸有光《與沈敬甫書》稱:“若跅弛之士,豪舉之俠,非不可用,顧其心難制耳。”
屬書面雅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評論,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其貶中寓褒的語境差異:既可批判無節制的放縱(如《清史稿》斥“跅弛妄為”),亦可贊賞超凡脫俗的才情(如稱李白“詩才跅弛”)。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
“跅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tuò chí,含義為放縱不羁,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性格不受約束、不拘禮法。例如在《武帝求茂才異等诏》中,該詞被用于強調對不拘一格人才的重視。
這個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語境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武帝求茂才異等诏》原文或類似古典作品。
安分守已百弊叢生白衣送酒爆發變星犦牛陳讬癡骨穿石節存執大俥單孑獨立冬小麥豆乳獨懷二陸蕃匠斐蘭浮辭幹礙葛巾鼓山害菑黑管谫谫交易頰上三毛譏察結脈謹上迥秀乩壇菊琖老郎樂用翎花六丁顱蓋荦埆鳴蚿目眦内事拟鹽婆兒氣愆位僑氓器懷去疾三綱五常僧寮扇闆山謠攝力省候使不着蘇打所望通濟童戀烏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