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害災 ”。猶災害。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下無害菑,雖有聖人,無所施才。” 宋 曾鞏 《思軒詩序》:“於是時,蝗起京東,轉入 江 淮 之間,秋又皆旱, 撫 獨無害災。”《明史·外國傳七·柯枝》:“暴風不興,疾雨不作,劄沴殄息,靡有害菑。”
“害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害菑(hài zī)指災害,與“害災”為同義詞。其中“菑”通“災”,表示自然或人為的禍患。
漢代東方朔《答客難》:
“天下無害菑,雖有聖人,無所施才。”
意為若天下無災害,聖人也無法施展才能。
宋代曾鞏《思軒詩序》:
“撫獨無害災。”
描述某地未受災害影響。
《明史·外國傳七·柯枝》:
“靡有害菑。”
指未發生災害。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獻集注。
害菑(hài zī)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意思是“損害莊稼、破壞農作物”。這個詞主要用來描述蟲類、病菌、自然災害等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
害菑的部首是宀(mián),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0畫。
害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害(hài)指的是對生物或環境造成傷害。菑(zī)通“紫”,原意為毀壞莊稼。将這兩個詞合二為一,形成了害菑這個詞彙。
害菑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害菑」,與簡體下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害菑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害”字的古代寫法可能是「害」,而“菑”字的古代寫法可能是「菑」。
1. 農民為了防止害菑對莊稼造成損害,會經常進行農藥噴灑。
2. 今年莊稼減産的原因是害菑猖獗,農民們很苦惱。
害蟲、害獸、害人、害物。
損害、破壞、危害。
保護、維護、促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