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黑色食盒,中分格子。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羅友 ﹞在 益州 語兒雲:‘我有五百人食器。’……定是二百五十沓烏樏。” 徐震堮 校箋:“樏,食盒也。《玉篇》:‘扁榼謂之樏。’《廣韻》:‘盤中有隔也。’”
“烏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烏樏”指古代一種黑色食盒,内部有分隔設計。根據文獻記載,其名稱由“烏”(黑色)和“樏”(食盒)組合而成,主要用于盛放食物,常見于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例如《世說新語·任誕》提到“二百五十沓烏樏”,描述了其作為批量食器的用途。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世說新語》原文或《玉篇》《廣韻》等古代字書。
烏樏(wū lóu),這個詞源于漢語,是一個表示畫家或書法家在畫作或書法作品中所使用的筆觸名詞。拆分部首是木(mù)和申(shēn),筆畫數為5。烏樏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鬰」。
烏樏一詞最早可追溯到《禦批淩雪閣貼字帖》這本字帖。字帖是明代廣東地區因書法而知名的幾位書法大師所創作的作品集,其中收錄了各種筆觸名詞。烏樏則是在這本字帖中首次出現的。這一詞彙,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應用,成為了漢字書法和繪畫領域中常見的專業術語。
在繁體字中,烏樏的寫法是「烏樓」,與簡體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繁體字的書寫更加繁瑣,使用的筆畫較多。盡管現代社會中簡體字的使用已經普遍,但在一些場合,如傳統書法展覽和藝術研究中,繁體字仍然被廣泛采用。
在古代,烏樏這個字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寫法。在古漢字中,它常被寫作「鬰」,這是一個由部首爪(zhǎo)和喻(yù)組成的字。這種寫法在漢代的碑刻和銘文中較為常見。
以下是烏樏一詞的例句:
1. 畫家運用生動的烏樏,将水草的自然姿态展現得淋漓盡緻。
2. 書法家運用烏樏的輕重有緻,使字體更加豐富有力。
烏樏的相關組合詞有:烏镂、烏染、烏白、烏蝕。
烏樏的近義詞有:黑白、墨迹、墨痕。
烏樏的反義詞有:淡泊、明亮、素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