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conventional and unrestrained;dissipated;dissolute] 放荡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汉书》
放荡不循规矩。《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颜师古 注:“跅者,跅落无检局也。弛者,放废不遵礼度也。”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才者以跅弛而弃,不才者以平稳而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当是时,西人之跅弛无能,不得志於故里者,輒相率来 华 ,干謁求售。”
“跅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tuò chí,含义为放纵不羁,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性格不受约束、不拘礼法。例如在《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中,该词被用于强调对不拘一格人才的重视。
这个词多见于古典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语境或相关典故,可参考《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原文或类似古典作品。
跅弛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人行走时姿态懒散、松软、不稳定的样子,通常表示行走时步履不稳健、缺乏力量或精神不集中等状态。
跅弛的字形由“足”和“弛”两个部分组成。
“足”是左边的部首,表示与脚有关的意思,它的拼音是“zu2”,古代汉字称其为“虍头足”,包含3画。
“弛”是右边的部首,表示松弛、放松的意思,它的拼音是“chi2”,古代汉字称其为“弓弛”,包含5画。
跅弛一词在《说文解字》中并未有明确的解释,但大致可以从字义推测出来。跅的本义为行走艰难、腿脚无力;而弛则表示松弛、放松。结合两个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行走时姿态懒散、松软、不稳定。
跅弛的繁体字为「蹠弛」。
在古代,跅弛的写法有一些变化。跅的旧字形为「跎」,弛的旧字形为「彾」。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跅弛的古代写法「跎彾」。
1. 这个人走路姿态跅弛,显得十分懒散。
2. 他因为长时间不运动,导致双腿跅弛无力。
3. 学生上课时应该保持专注,而不是坐在座位上跅弛散漫。
跅步、弛缓、松弛、懈弛。
懒散、懒洋洋、松懈。
挺拔、稳健、紧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