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衣送酒的意思、白衣送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衣送酒的解釋

指 晉 王弘 遣白衣使送酒酌 陶潛 的故事。 宋 蘇轼 《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白衣送酒舞 淵明 ,急掃風軒洗破觥。”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二:“黃羅傳柑之在元夜,白衣送酒之屬重陽,以及 曲江 之三月三日, 驪山 之七月七夕,皆藉詩文得傳。”參見“ 白衣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衣送酒"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知心好友在關鍵時刻雪中送炭,或特指深谙對方心意的饋贈行為。該典故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主要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一、典故溯源與字面釋義

據《續晉陽秋》(南朝宋·檀道鸾著)記載:東晉詩人陶淵明隱居時嗜酒,某年重陽節無酒可飲,獨坐宅邊菊花叢中怅惘。時任江州刺史王弘(一說為友人)得知後,派遣身着白衣的仆役(一說王弘親自白衣來訪)攜酒相贈。陶淵明得酒即暢飲至醉。

•"白衣":既指代仆役未染色的素衣(古代官府小吏常着白衣),亦暗含"布衣之交"的質樸情誼。

•"送酒":表面為饋贈行為,實則象征對隱士志趣的理解與尊重。

文獻依據:

《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逢弘(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世說新語·識鑒》劉孝标注引《續晉陽秋》亦有類似記載。


二、文化引申與象征意義

  1. 知音相契的象征

    典故中王弘洞悉陶淵明嗜酒之癖與重陽習俗,精準滿足其精神需求,故後世以"白衣送酒"喻指心靈相通的饋贈,強調饋贈者對受贈者志趣的深刻理解。

    例證:

    唐代詩人李郢《重陽日》:"愁裡又聞清笛怨,望中難見白衣來",借"白衣"表達對知音關懷的期盼。

  2. 隱逸精神的诠釋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孤高形象,與白衣送酒情節結合,強化了文人隱士安貧樂道、堅守節操的文化意象。酒在此成為超脫世俗的精神媒介。

    學術觀點: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指出,該典故凸顯了陶淵明"任真自得"的人格魅力與魏晉名士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3. 民俗意象的融入

    因重陽節飲菊花酒辟邪的習俗,"白衣送酒"漸與重陽文化綁定,成為詩詞中表達節日懷友的經典意象。

    文學引用:

    宋代賀鑄《鹧鸪天·重九閨思》:"白衣望斷無消息,舉觞消然酹紫萸",化用典故抒寫孤寂。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白衣送酒:指晉王弘遣白衣人送酒給陶潛的故事。後泛指朋友饋贈之物或深谙心意的行為。"

  2.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喻朋友雪中送炭,體貼關懷。典出《宋書·陶潛傳》及《續晉陽秋》。"


四、語義辨析與使用場景

•區别"雪中送炭":

"白衣送酒"更側重饋贈者精準契合對方精神需求的雅意,而非泛泛的物質援助。

•適用語境:

多用于描述文人雅士間的風雅交往、知音相酬,或節日中表達對友人的惦念(如重陽詩詞)。

"白衣送酒"以曆史典故為基底,融合了知音文化、隱逸精神與民俗傳統,成為漢語中贊譽心意相通的饋贈行為的經典表達。其曆久彌新的生命力,正源于對人性中理解與關懷這一永恒主題的詩意呈現。

網絡擴展解釋

“白衣送酒”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一、成語含義

  1. 字面解釋
    指身穿白衣的人前來送酒,後泛指送酒的人,或朋友在恰當時機送來所需之物,令人遂心所願。

  2. 引申意義
    比喻渴望的事物被朋友及時滿足,或困境中得到意外相助,與“雪中送炭”含義相近,但更強調“恰逢其時”的巧合性。


二、典故出處


三、用法與示例


四、文化意義

此成語不僅體現古代文人的雅趣,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知音相助”的推崇。陶淵明的故事成為後世表達“困頓中得遇知交”的經典意象。

别人正在浏覽...

按置拜服蚌江飽經霜雪北海術兵意怖恐層層疊疊禅乘儃回侈富出具啜咀叢攢發盲房星凡種風向袋覆軍殺将梗莽垢玩乖亡觀覽詭谲多變憨兒和南橫是畫蛋黃鹂留皇親國戚話眼胡馬剪切解粽戢迹具君懼悚拘訊孔業濫熟離女泷泷劈風斬浪箝籋橋腳擎露三朔三周說法使役蜀襭袍鐵立鐵鍬通任退厚危空微隱委至武材誣謬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