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開朗豁達。《世說新語·任誕》“ 祖車騎 過 江 時”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逖 ( 祖逖 )性通濟,不拘小節,又賓從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晉書·賀循傳》:“前 蒸陽 令 郭訥 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幹事。”
(2).融通調濟。《晉書·文苑傳·王沉》:“痷婪者以博納為通濟,眂眂者以難入為凝清。”《新唐書·李吉甫傳》:“ 大曆 時,權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無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為裁限,至 李泌 量閑劇稍增之,使相通濟。” 宋 蘇轼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商賈販賣……須今年索去年所賣,明年索今年所賒,然後計算得行,彼此通濟。”
(3).往來通達。 宋 範仲淹 《論西京事宜劄子》:“太平則居 東京 通濟之地,以便天下;急難則居 西洛 險固之地,以守中原。”《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又於 清苑 界開 徐河 、 雞距河 五十裡入 白河 ,由是 關南 之漕悉通濟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宣大二鎮漕河》:“又自 懷來 運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達 古澱橋 ,則河之通濟甚便。”
“通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開朗豁達
指人的性格或氣度寬廣、不拘小節。例如《晉書·賀循傳》提到郭訥“通濟敏悟”,《世說新語·任誕》中也記載祖逖“性通濟,不拘小節”。
融通調濟
表示對資源、事務的協調與平衡。如《新唐書·李吉甫傳》描述李泌通過調整賦稅實現“使相通濟”;蘇轼在奏折中也用此詞說明商貿往來的資金周轉。
往來通達
多用于地理或交通層面,指道路、水系的暢通。例如北宋範仲淹在奏折中提到東京(今開封)為“通濟之地”,隋唐時期的通濟渠則是連通黃河與淮河的重要運河。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較少出現在日常口語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含義,例如描述人物性格時偏向“豁達”,讨論經濟問題時則可能指向“協調資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世說新語》《晉書》等文獻,或查閱水利史資料了解通濟渠的工程細節。
《通濟》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表示“交流互通”、“互相幫助”、“相互溝通和幫助”等含義。
《通濟》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辶”和“齊”。
辶是走之意,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在漢字中常用來表示與走有關的含義。
齊的意義是整齊、平等,它由17個筆畫組成。
《通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通和》中,其中有“通和自天下諸侯,王亦是通濟天下國家”的記載。這個意思在現代漢語中逐漸演變為相互溝通和幫助。
《通濟》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通濟”。
在古代漢字中,通濟的寫法可以是“通幾”、“通齊”、“通折”等。這些寫法都是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地區産生的變體。
他們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通濟關系,互相合作解決問題。
通濟道、通濟橋、通濟醫院、通濟友誼、通濟合作等。
互通有無、互助、協作
隔絕、孤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