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隻脫去皮殼的粗米。《晏子春秋·雜下二六》:“免粟之食飽,士之一乞也。”
“免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免粟指僅脫去外殼的粗米,屬于未精細加工的糧食。這一解釋在多個詞典中均有提及,例如《晏子春秋·雜下二六》記載:“免粟之食飽,士之一乞也。”,說明它是古代士人或普通民衆的粗糧。
“粟”在古代經濟中地位重要,常作為賦稅或俸祿形式存在(如“粟米之征”)。而“免粟”則進一步體現了糧食加工程度的差異,反映了古代社會階層與物質條件的關聯。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可參考《晏子春秋》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免粟》是一個成語,意為不再給予粟米作為報酬,轉而免除欠債或賦稅。它通常用來形容寬恕或豁免債務。
《免粟》的拆解部首是粟(粒)和免(兒),它可以分為6個筆畫。粟部的拆分是米和木,免部的拆分是兒和分。
《免粟》來自中國古代的一則故事。相傳,一個叫做包公的官員任職時非常廉潔公正,他經常免除貧苦百姓的債務和賦稅。有一次,他遭遇一位富有的大戶要向他送禮,但他隻要了一把粟米,表示自己作為官員不需要任何物質報酬。從此以後,“免粟”這個成語就流傳下來,成為表達寬恕和豁免債務的代名詞。
《免粟》的繁體字為《免粟》。
在古時候,免和粟的字形稍有不同。免在古代字形中是一個扁平的字,粟的字形則更加像個小圓圈。
1. 他決定免除貧苦農民的債務,真是一副免粟的風采。
2. 這位官員為了表達自己的廉潔,将所有禮物都免粟處理。
免除、賦稅、寬恕、豁免、債務
寬貸、赦免、寬恕
索粟、強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