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損疲弱。 唐 杜牧 《戰論》:“夫天下無事之時,殿寄大臣,偷處榮逸,為家治具,戰士離落,兵甲鈍弊,車馬刓弱,而未嘗為之簡帖整飾。”
“刓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wán ruò,其核心含義為殘損疲弱,多用于描述事物或狀态的衰敗、不完整。以下是詳細解釋與補充信息:
基本釋義
該詞由“刓”(本義為削損、磨損)和“弱”(虛弱、不足)組合而成,整體強調因損耗或長期使用導緻的衰弱狀态。例如,可形容兵器鈍化、車馬破舊,或軍隊戰鬥力下降等場景。
文獻用例
唐代杜牧在《戰論》中曾用此詞描述戰備松弛:“兵甲鈍弊,車馬刓弱”,指軍事裝備殘破、軍隊疲弱不振的狀态。
常見混淆辨析
需注意與“尪弱”(wāng ruò,指人的瘦弱或體質虛弱)區分。兩者雖讀音相近,但“刓弱”側重事物損耗,“尪弱”多用于人體或生命力。
建議: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曆史類文本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根據語境選擇“衰敗”“破敗”等更通俗的詞彙替代。
刓弱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wán ruò。它具有副的含義,指某物或某人軟弱無力、缺乏力量或能力。
下面是刓弱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刀 (dāo)
筆畫:8畫
刓弱一詞源于古漢語,其有繁體字形“剜弱”。古時候,剜指“剖開、割開”,弱指“軟弱、無力”,兩者結合形成了“刓弱”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刓與剜相同,弱的字形為「弱」。
刓弱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刓弱」,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刓弱的例句:
1. 戰士體格健壯,練就了一副不容刓弱的身軀。
2. 這個國家正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強大起來,擺脫刓弱的狀态。
刓弱的一些組詞有:刓丑(軟弱無能)、刓嬌(軟弱無力)、刓懶(軟弱無精打采)、刓退(脫離、擺脫軟弱狀态)。
刓弱的一些近義詞包括:薄弱、軟弱、懦弱、無力。
刓弱的一些反義詞包括:強大、堅強、有力、健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