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魋髻的意思、魋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魋髻的解釋

亦作“ 魋結 ”。結成椎形的髻。《史記·郦生陸賈列傳》:“ 陸生 至, 尉他 魋結箕倨見 陸生 。” 司馬貞 索隱:“謂為髻一撮似椎而結之,故字從結。” 晉 左思 《魏都賦》:“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膚而鑽髮。” 明 王世貞 《為吳舍人題匈奴出獵圖》詩:“魋結健兒鞭寒空,中間盡纛摩雙熊。” 清 李來泰 《中山貢使入朝紀事》詩:“卻貢趨朝禮遇殊,碧矑魋結語烏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魋髻”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相關延伸

  1. 曆史背景:
    此類發型多見于古代特定群體或少數民族,例如《史記》中記載西南夷地區有“魋結”習俗,可能與部落文化或勞動習慣相關。

  2. 易混淆詞辨析:

    • 鬀髻(tì jì):指假發髻,通“髢”(假發),如元代戲曲中提到的“油鬀髻”。
    • 區别:兩詞字形、發音均不同,“魋髻”強調發髻形狀,而“鬀髻”與假發相關。

使用示例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民俗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魋髻》的意思

《魋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男子高高紮起的髻發。魋指的是髻發的形狀高大,髻發分成兩股向兩側延伸,形似魚的尾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魋髻》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鬼(鬼髟)部首,髟(髟)部首和骨(髟)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來源

《魋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綢缪》中,意指長發束起的發髻。

繁體

《魋髻》的繁體字為「魋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魋髻」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上仍然保留着鬼、髟和骨三個部首的結構。

例句

他将長長的發絲束成了一個漂亮的魋髻。

組詞

- 魋髻盤發

- 魋髻造型

- 紮魋髻

近義詞

- 曲髻

- 簪髻

- 缭亂的發髻

反義詞

- 短發

- 秃頂

- 散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