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身外事物的煩擾、拖累。 三國 魏 嵇康 《與阮德如》詩:“榮名穢人身,高位多災患,未若捐外累,肆志養浩然。” 唐 盧綸 《酬李端長安寓居偶詠見寄》詩:“自别前峰隱,同為外累侵。” 宋 曾鞏 《尚書都官員外郎陳君墓志銘》:“所處而安,絀外累也;所守而固,篤自強也。” 明 唐順之 《儀賓李公墓志銘》:“﹝ 李公 ﹞既清且閑,而又無外累與他好,是以能遊心於載籍。”
“外累”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身外事物的煩擾或拖累,常用于形容外界因素對個人精神或生活的幹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外累”由“外”(外部、外在)與“累”(牽累、負擔)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外部的牽累”。其核心含義是因外界事物(如名利、職責、人際關系等)産生的壓力或困擾,導緻身心無法自由或安甯。例如:
若需更完整的古代用例或學術分析,可參考《嵇康集》《曾鞏文集》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外累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八”和“纟”,總計八畫。它的意思是指外邊加在其中的繩索。
“外累”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首部分“外”是指事物的外部;後部分“累”則是指鎖鍊、繩索。綜合起來,外累形象地描述了一種外部的束縛或約束。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拘束器具。人們常常使用繩索來捆綁囚犯或奴隸,以表明他們的身份和地位。這種繩索通常被系在腰間或其他部位,以限制他們的行動。
在繁體字中,“外累”保留了相同的字形,隻是書寫形式稍有差異。繁體字中的“外”額外增加了一橫,而“累”的紐結更具裝飾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外”字仍然采用現代漢字的形狀,但“累”字在古代的寫法中稍有不同。古代的寫法中,“累”字的上半部分會有一點像火焰的樣子,下半部分則是紐結的形狀。
以下是使用“外累”這個詞的例句:
組詞:外界、外傳、外部、累計、累贅。
近義詞:束縛、拘束、羁絆。
反義詞:自由、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