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鉢的意思、托鉢的详细解释
托鉢的解释
亦作“ 托钵 ”。1.手托钵盂。指僧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梵语的省音译,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联灯会要·雪峰义存禅师》:“鐘未鸣,鼓未响,托鉢向甚么处去?”《续传灯录·惟正禅师》:“闻托鉢乞食,未闻安坐以享。”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衣食浑无措,空门来托鉢。” 明 陈贞慧 《书癸巳毘陵事》:“其时有 澹上人 ,从 匡庐 来,肩瓢笠,日托钵於市。”
2.泛谓贫困求人。 清 张鹿徵 《与程端伯先生书》:“邇来落魄无似,托鉢 东牟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盍投笔从戎,聊以博升斗,不犹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钱虏之轻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终日在街头沿门托钵,到了夜间,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词语分解
- 托的解释 托 ō 用手掌承着东西:两手托着下巴。 陪衬,铺垫:衬托。烘托。 承着器物的东西:托盘。 寄,暂放:托身;托迹(均指遁居深山寄身于世外,以逃避世事)。 请别人代办:委托。拜托。嘱托。 借故推委或躲闪:
- 鉢的解释 鉢 ō 见“钵”。 笔画数:; 部首: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托鉢(异体字,现通用“托钵”)是汉语佛教术语,指僧人手持食器(钵)接受信众饮食供养的行为,是其修行与维持生计的基本方式。其核心含义与宗教实践如下:
-
字义与行为本义:
- 托:以手承物,此处指手持、托举。
- 钵(鉢):梵语“钵多罗”的简称,是僧人盛放食物的专用器皿,圆形、稍扁、小口,材质多为陶或铁。
- 托钵:即僧人手持钵盂,挨家挨户或在固定场所接受信众施舍的饮食。这是佛教僧侣传统的生活方式,称为“乞食”或“化缘”。其根本目的在于舍弃对物质的贪著,实践少欲知足、依赖信众供养以维持色身、专心修道的原则。
-
宗教内涵与修行意义:
- 破我慢,修谦卑:托钵是僧人放下身份、地位,以平等心接受任何阶层信众布施的修行,有助于破除傲慢之心。
- 断除贪欲:僧人托钵时不可挑剔食物好坏、施主贫富,只能接受当日所需食物(通常为素食),且过午不食,以此培养知足、离贪的品德。
- 与众生结缘,弘传佛法:托钵过程也是僧人与信众接触的机会,信众通过布施种福田、积功德,僧人则可能为信众说法开示,形成互动。因此托钵不仅是乞食,也是重要的宗教实践和弘法方式。
- 维持色身,精进道业:佛陀制定托钵制度,旨在让僧侣免于经营生计的劳碌,专注于修行与解脱之道。信众的供养被视为滋养“福田”(僧人),使其能安心办道。
-
历史实践与规范:
- 托钵源于古印度佛教传统,佛陀及其弟子皆行此制。传入中国后,虽因社会环境变化(如农耕社会、寺院经济兴起),纯粹的挨户托钵逐渐减少,但作为象征和特定场合(如头陀行、法会期间)的修行方式仍被保留。
- 佛教戒律(如《四分律》)对托钵有详细规定,包括:威仪寂静、次第乞食(不择贫富)、接受食物时的礼仪、所得食物需在僧团内平等分配(若有剩余)、过午不食等。
“托鉢/托钵”在汉语词典及佛教语境中,特指僧人手持钵盂接受信众食物布施的宗教行为。它不仅是僧侣维持生存的方式,更是其修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断除贪欲、培养谦卑、与众生结缘、专心修道等深远的宗教意义。该制度体现了佛教僧侣的出世精神和对信众供养的依赖关系。
参考来源说明:
- 释义部分参考了权威佛教术语词典(如《佛学常见词汇》、《南山律学辞典》)对“托钵”或“乞食”条目的解释。
- 宗教内涵部分引用了佛教根本经典(如《四分律》、《增壹阿含经》)和重要论典(如《大智度论》)中关于乞食意义与规范的相关论述。具体章节可参考相关经典注疏或佛教研究数据库(如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托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佛教相关)
指僧人手持钵盂化缘或赴斋堂用食的行为。
- 鉢:梵语“钵多罗”(Pātra)的省译,是佛教僧侣专用的食器,形似碗,用于乞食或盛放食物。
- 托:意为“以手承物”,即手持钵盂。
此行为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体现僧人“少欲知足”的戒律精神。
二、引申义(社会语境)
后泛指因贫困而向他人求助,或依赖他人救济生活。
例如清代文献中“托鉢东牟”即描述落魄者乞求帮助的状态。
三、字形与异体词
- 字形:“鉢”为左右结构,部首“釒”(金属),因传统钵盂多为金属制。
- 异体:也写作“托钵”,“鉢”与“钵”为异体字关系,读音均为bō。
四、古籍例证
明代《书癸巳毘陵事》记载僧人“日托钵於市”,清代《与程端伯先生书》用“托鉢”形容贫困潦倒,均体现词义的历史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颁正比户策官层见迭出成林楚望崔白嵯峨当立之年盗帅得救队伍饭囊酒瓮贩输复本感结告假膏脂革拿公母俩花朝节混澒豁辣胡人交叉解豁经资跬誉廉级聊备一格利不亏义买空卖空梅花帐木楗泥潭偏忧千载擎盖却行求前扰绥容裕瑞士人腮腺炎桑中之约韶曼声音笑貌斯干松纹锞孙金田课通幰屠坊跅弛不羁猬须下列相缪橡皮树销价枭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