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柄。《周禮·考工記·矢人》“參分其長而殺其一” 漢 鄭玄 注:“矢槀,長三尺,殺其前一尺,令趣鏃也。”
“矢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矢槀”指箭柄,即箭杆的柄部。這一釋義源自《周禮·考工記·矢人》的注釋,漢朝鄭玄提到:“矢槀長三尺,殺其前一尺,令趣鏃也”,意為箭柄總長三尺,前端一尺被削細以安裝箭頭(鏃)。
由于搜索結果均來自非權威網站,建議進一步查閱《周禮》原文或權威曆史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以驗證細節。
《矢槀》(shī gā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箭靶。
《矢槀》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矢(shǐ)是箭頭部首,槀(gāo)是木字旁部首。矢的拼音為shi3,槀的拼音為gao1。這個字共有11個筆畫。
《矢槀》的來源不詳,根據字義可推測,矢為箭,槀為木闆,組合起來即箭靶。
《矢槀》的繁體為「矢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矢和槀的形态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矢箭和槀木闆的意象。
1. 弓箭手将箭矢射在靶槀上。
2. 訓練中,射手的箭矢準确地命中了靶槀。
1. 矢靶(shǐ bǎ):箭靶的簡稱,用于射箭時作為目标的靶子。
2. 槀頭(gāo tóu):靶的上部,用于固定箭靶。
1. 靶子(bǎ zi):作為射擊目标的物體。
2. 槍靶(qiāng bǎ):射擊時用來作為目标的靶子。
1. 射手(shè shǒu):進行射擊的人。
2. 箭矢(jiàn shǐ):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