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若的意思、波若的詳細解釋
波若的解釋
梵語的音譯。佛教謂離一切分别執着的大智慧。也稱“般若”。《南齊書·顧歡傳論》:“道家之教,執一虛無,得性亡情,凝神勿擾;今則波若無照,萬法皆空,豈有道之可名,寧餘一之可得?” 唐 李峤 《上應天神龍皇帝冊文》:“自非冥符幽贊,睿感潛通,何以承波若之護持,享高明之福助。”
詞語分解
- 波的解釋 波 ō 水面振蕩起伏的運動:波浪。波濤。波瀾。波光。波紋。波蕩。推波助瀾。波及(影響到,牽涉到)。 物理學上指振動在物質中的傳播能量遞進的一種形式:電波。光波。超聲波。波長。波段。波速。波譜。 筆畫
- 若的解釋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無人。置若罔聞。門庭若市。 你,汝:若輩。“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 約計:若幹(乶 )。若許。 此,如此:“以
網絡擴展解釋
“波若”是佛教術語,為梵語“Prajñā”的音譯,對應漢字“般若”,指超越世俗認知的終極智慧。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波若”意為“離一切分别執着的大智慧”,強調通過超越主觀分别心,達到對宇宙實相的直接洞察。在佛教中,它與“慈悲”共同構成佛法的兩大核心分支。
二、發音與語義
- 讀音:bō ruò(注音:ㄅㄛ ㄖㄨㄛˋ)
- 詞源:源自梵文“प्रज्ञा”(Prajñā),原指“分辨事物的能力”,在佛教中被賦予更深層的哲學含義。
三、佛教中的層次劃分
根據《業百科》記載,波若智慧包含六種維度:
- 實相波若:對空性的直接體悟
- 境界波若:修行中顯現的智慧境界
- 文字波若:經論文字承載的智慧
- 方便波若:度化衆生的善巧方法
- 眷屬波若:與禅定等修行法門的關系
- 觀照波若:實踐中對實相的觀察
四、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南齊書·顧歡傳論》:“今則波若無照,萬法皆空”,唐代李峤亦在文書中使用該詞,顯示其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注:如需了解具體修行方法或經典出處,建議查閱《金剛經》《大智度論》等佛教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波若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含義豐富多樣。下面是關于波若的一些基本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波若由“氵”和“弱”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波若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是古代文化中的一個概念,在佛教中特指情緒波動或心境的起伏。在日常用語中,波若可以表示事物表面的起伏或波動。
繁體字:波若的繁體字是「波若」,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波若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些許差别,但基本形态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1. 他的心情波若起伏,看起來很焦慮。2. 大海上波若的浪花給人帶來了甯靜與平和。
組詞:波若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例如波若湧動、波若心情、波若起伏等。
近義詞:類似的詞語有波動、起伏、變化等。
反義詞:與波若相對的詞語包括平靜、穩定、靜止等。
希望以上解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