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布錢的意思、布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布錢的解釋

布币。 王莽 時曾仿古布币鑄“布貨十品”。《漢書·王莽傳中》:“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廚傳勿舍,關津苛留。”參見“ 布币 ”、“ 布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布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金屬鑄币,因形似鏟狀農具“布”(镈)而得名,是春秋戰國時期流通的重要貨币形态之一。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礎釋義

布錢又稱“布币”,屬先秦四大貨币體系(布币、刀币、圜錢、蟻鼻錢)之一。其形制仿自農業生産工具“镈”(鏟),後簡化成扁平狀,頂部有銎(空首)或平首,下端為鏟刃狀,可細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貨币單位以“釿”“寽”計重,銘文多鑄有地名、重量等(如“安邑二釿”)。

二、曆史屬性

  1. 起源與流通

    布錢最早出現于春秋中期的周王室及晉、鄭等國,戰國時擴展至韓、趙、魏等諸侯國(“三晉”地區)。其演變經曆了從大型空首布到小型平首布的過程,材質以青銅為主。

    來源:《中國錢币大辭典·先秦編》(中華書局)

  2. 形制特征

    • 空首布:銎部中空,可插木柄,形近實用農具,如“聳肩空首布”。
    • 平首布:銎部扁平,更輕便,如“尖足布”“方足布”,部分鑄有城邑名(如“邯鄲”“梁”)。

      來源:彭信威《中國貨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文化意義

布錢作為農耕文明的産物,其形制直接反映了古代“以農立國”的經濟思想。銘文中的地名(如“安邑”“晉陽”)為研究戰國地理與城邑變遷提供了實物證據,部分銘文還涉及度量衡制度(如“釿”為重量單位)。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布币”詞條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布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币形式,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及曆史背景:

一、基本定義

布錢即布币,是春秋戰國至漢代流通的青銅鑄币,因形似鏟狀農具“镈”(後演變為“布”)得名。其名稱來源于農具,反映了早期貨币與生産工具的關聯。

二、形制分類

  1. 空首布
    早期形态,頂部有銎(空心柄),保留農具鏟的完整形狀,主要流通于春秋時期周王室及晉、衛、鄭、宋等國。
  2. 平首布
    戰國時期簡化版,頂部扁平,形态更接近錢币,流通範圍更廣。

三、王莽時期的特殊用途

新朝王莽曾仿古制鑄造“布貨十品”,作為貨币改革的一部分。《漢書》記載,民衆需持布錢配合符傳(通行證)使用,否則無法通過關卡或獲得食宿,體現了其政策強制性。

四、其他釋義

參考資料

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漢書·王莽傳》及相關考古研究文獻,或訪問滬江線上詞典(來源6)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拔萃出群暴彊保準兵燼駁擊朝右騁欲蛋糕電遊雕刻方帳封頂風枝冠玉谷丙轉氨酶測定瑰佹詭隨過房函匦和山後五日花茶會盟火行講诏澆風薄俗擊劍驚人之舉金瓯無缺阄定糾擾戾悖臨民醴泉銘黎物離鄉背土馬船孟春抹粉施脂偏手劈剝牽離汽車尾氣污染寝卧趨向善財難舍升旗噬臍使氣白賴霜榦稅輸束教書證嘶聲訴競宿義五經笥相善象主新愁舊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