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serve and judge] 認真察看并估量
作戰前要先審度時勢
審定長度标準。《漢書·律曆志上》:“今廣延群儒,博謀講道,修明舊典,同律,審度,嘉量,平衡,鈞權,正準,直繩,立于五則,備數和聲,以利兆民,貞天下於一,同海内之歸。”
(1).估量;揣度。 唐 趙璘 《因話錄》卷六:“其人乘小馬,至門審度,馬調道端,下鞭而進。”《紅樓夢》第四九回:“今日 湘雲 如此説了, 寶釵 又如此答,再審度 黛玉 聲色,亦不似往日,果然與 寶釵 之説相符。”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十一:“他因為時間還沒有到,便也慢着腳步在馬路旁走着,一邊心裡審度今天的情形。”
(2).指審查考慮。《宋史·度宗紀》:“前 四川 宣撫司參議官 張夢發 詣 賈似道 上書陳危急三策…… 賈似道 不以上聞,下 京湖 制司審度可否,事竟不行。”
“審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等)的解釋如下:
審定标準(原始義)
最早指“審定長度标準”,如《漢書·律曆志》中記載的“同律、審度、嘉量”。後引申為對事物标準的嚴格核定。
估量與揣度(常用義)
指通過觀察和思考對事物進行推測,例如:“作戰前需審度時勢”。唐代趙璘《因話錄》中也有“審度馬調道端”的描述。
審查與評判(引申義)
側重對事物好壞、真僞的評判,如《宋史》提到“下京湖制司審度可否”,即審查可行性。
造句示例:
“首相審度局勢後作出決策”;
“翻譯需審度原作的深層意境”。
近義詞:審視、評判、揣度、權衡。
反義詞:武斷、輕率。
“審度”既可用于具體事務的審查(如标準核定),也可用于抽象判斷(如形勢評估)。其核心在于“細緻觀察+理性分析”的過程。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審度”是一個多音字,既可以讀作“shěn dù”,也可以讀作“shěn duó”。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審查、權衡、衡量。
“審度”這個詞的部首是“宀”,總共有10個筆畫。
“審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小宛》中的一句詩:“誰知短兮少嗟人,審彼燕居。”這裡的“審”就是指審視,觀察,而“度”則是指權衡,衡量。後來,這兩個字合并成“審度”表示整體的審視和衡量。
在繁體字中,“審度”被寫作“審度”。
在古代,中國人會按照不同的時代和地域使用不同的漢字寫法。因此,古時候關于“審度”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1. 他在工作中始終十分審度自己的行為。
2. 這家公司對員工的績效進行嚴格的審度。
審查、審議、審視、度量
權衡、衡量、鑒定、評估
縱容、放任、忽視、漫不經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