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花的臉。形容女子貌美。 唐 李端 《春遊樂》詩之一:“褰裳踏露草,理鬢回花面。” 唐 劉禹錫 《寄贈小樊》詩:“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 清 洪昇 《長生殿·窺浴》:“自小生來貌天然,花面,宮娥隊裡我為先。”
(2).戲曲角色。淨的俗稱。如淨曰大花面,副淨曰二花面,丑曰小花面。又稱“花臉”。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花面衝場,正生避席,非關倒置梨園,祇為從來雅尚。”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極粗極俗之語,未嘗不入填詞,但宜從腳色起見。如在花面口中,則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詞。” 許傑 《看木頭戲記》:“舞台的中間,也正有一個癞痢頭和另外一個花面英雄,在打架。”參見“ 花臉 ”。
(3).指有疤痕或斑點的臉。 清 李漁 《奈何天·形變》:“花面村郎,花面村郎,蛇皮俗子,眼睜睜立換胞胎。”
“花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指如花朵般嬌豔的面容,常見于古典詩詞。例如:
傳統戲曲中的行當名稱,具體分為:
用于描述面部有明顯瑕疵,如清代李漁《奈何天·形變》中“花面村郎,蛇皮俗子”的比喻。
比喻外表光鮮但内在不足,含貶義。例如形容隻注重表面修飾而缺乏實際能力的人或事物。
注意:以上釋義綜合了文學、戲曲及俗語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如需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春遊樂》《長生殿》等作品。
《花面》是指有花式、多變的面相或表情。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外貌或面孔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的不同樣貌。
《花面》的拆分部首為“艹”和“面”,總共有8個筆畫。
《花面》一詞的出處目前尚無确切的考證,但可以推測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紋、裝飾等概念有關。也許是人們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花朵、植物等,将其與人的面容相比較,引申出了《花面》這個詞。
《花面》的繁體字為「花面」。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形态和結構也有所變化。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花面》可以寫作「花顔」或「花貌」。雖然寫法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笑得花面綻開,讓人不禁心情大好。
2. 每當她生氣時,就會露出一副花面,讓人捉摸不透。
3. 這個演員的花面表情在舞台上展現得淋漓盡緻,令人印象深刻。
花紋、花式、面容、面孔
花容、多變的面孔
俗面、單調的表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