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帛的意思、焚帛的詳細解釋
焚帛的解釋
焚燒紙帛。祭禮的一種儀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焚帛,禮畢。”《紅樓夢》第五三回:“青衣樂奏,三獻爵,拜興畢,焚帛奠酒,禮畢,樂止,退出。”
詞語分解
- 焚的解釋 焚 é 燒:焚燒。焚毀。焚化。焚香。焚書坑儒。焚膏繼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憂心如焚。 燃燒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帛的解釋 帛 ó 絲織品的總稱:布帛。帛書。帛畫。化幹戈為玉帛(喻變争鬥為友善)。竹帛(指書籍)。簡蠹帛裂(書壞了)。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焚帛”是漢語詞彙,指焚燒紙帛的祭祀儀式,常見于傳統禮俗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焚帛”指在祭祀過程中焚燒紙帛(絲織品或紙制祭品)的環節,屬于祭禮的重要儀式之一。這一行為象征将祭品通過焚燒傳遞給祖先或神靈,表達敬意與祈願。
-
文獻出處與實例
-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哄丁》記載:“焚帛,禮畢。”說明焚燒紙帛是祭祀流程的收尾步驟。
-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描述:“焚帛奠酒,禮畢,樂止。”進一步印證了焚帛與奠酒共同構成祭祀的核心環節。
-
儀式功能與文化意義
焚燒紙帛源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認為火焰能将祭品送達彼岸。帛在古代是貴重物品,焚燒既顯誠敬,也暗含祛除災厄、祈求庇佑的寓意。
擴展說明
“焚”在甲骨文中象形為火燒叢林,本義與焚燒山林田獵相關,後衍生出祭祀含義;“帛”為絲織品總稱,後也代指紙制祭品。二者結合,體現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獻祭。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焚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燒掉錦繡綢緞,比喻在享受奢侈的同時浪費財富。它的部首是火(火字旁),筆畫共有12畫。
《焚帛》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有位富商非常奢侈,不顧節儉,喜歡燒毀珍貴的錦繡綢緞來顯示自己的富有。這種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慨和不滿,成為後來形成這個成語的原因。
《焚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焚帛》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是由“火”和“布”的組合構成。
以下是一個關于《焚帛》的例句:他的揮霍無度,如同焚帛一般。
與《焚帛》相近的詞語有:
1. 浪費:表示不節約地使用或消耗物品。
2. 揮霍:形容過分消費或浪費財産。
與《焚帛》相反的詞語有:
1. 節儉:表示節約使用或消耗物品的行為。
2. 省吃儉用:形容生活樸素、節儉的方式。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