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指軍隊的防禦力量。後用以指軍隊。《詩·小雅·采芑》:“其車三千,師幹之試。” 毛 傳:“師,衆;幹,捍;試,用也。” 陳奂 傳疏:“言軍士之衆,足為扞禦之用也。” 宋 葉適 《祭薛端明文》:“何師幹之晚試兮,乃時命之不吾與!”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外夷助剿》:“臣忝統師幹,自當以愚所及,縷析上陳,以備聖明采擇。” 羅正緯 《灤州革命紀實初稿·反革命之陰謀》:“公總領師幹,宜以民意為重,不可冒此不韙,緻招自危。”
(2).指軍隊的統帥。 清 昭槤 《嘯亭續錄·楊武陵》:“ 楊武陵 嗣昌 居師幹二載,雖有輿屍之咎,然将帥如 左良玉 、 殷太白 等,皆驕抗違命,以緻敗亡,似未可以耑責也。”
“師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指軍隊的防禦力量或軍隊本身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采芑》:“其車三千,師幹之試。”
指軍隊的統帥
清代文獻中可見此用法,如昭槤《嘯亭續錄》提到楊嗣昌“居師幹二載”,即擔任軍隊統帥兩年。
“師幹”一詞從具體防禦職能逐漸泛化為軍隊及統帥的統稱,體現了古代軍事概念的演變。需注意其多用于文言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見。
師幹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出來的部首分别為“⺡”和“幹”,筆畫數為12畫。
“師幹”在古代用字中屬于繁體字,現代漢字則統一使用簡化字形“師幹”。簡化字形中,“師”字由原來的“蜀”字與“均”字合并而成,“幹”字則保持不變。
“師幹”的來源與其含義相關。在古代,師幹指的是掌管兵器、出征打仗的将領或軍事長官。師指的是将領,而幹則是指武器。因此,“師幹”這個詞進一步演化為指軍事工作。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師幹”字的構字部分略有不同。在“師”字中,“巴”形部旁用于表示“軍旅”之意;在“幹”字中,由于部首部分是“⺡”,表示的是“衣冠軍旅,用於捕捉、俘虜”的意思。古代的字形常常與現代字形有所差異。
1. 他是一名優秀的師幹,為國家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2. 當年,他擔任師幹期間,帶領部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1. 師長:軍隊中的高級軍官,負責指揮師級編組的工作。
2. 幹預:介入或影響他人或事物的進行。
将領、指揮官、軍官
平民、百姓、民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