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輕徭役,降低賦稅。《漢書·昭帝紀贊》:“ 光 知時務之要,輕繇薄賦,與民休息。”亦作“ 輕徭薄賦 ”、“ 輕傜薄賦 ”。《北史·隋紀下·炀帝》:“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舊唐書·李密傳》:“是以輕徭薄賦,不奪農時,寧積於人,無藏於府。”《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九年》:“朕當去奢省費,輕傜薄賦,選用亷吏,使民衣食有餘。”
“輕繇薄賦”是中國古代政治術語,指減輕百姓的徭役(繇)和賦稅(薄賦),屬于仁政思想的體現。該詞由“輕繇”與“薄賦”兩個動賓結構組成,其中“繇”通“徭”,意為勞役,“賦”指田賦或稅捐。其核心内涵是通過減少政府對民衆的強制性征調和稅收負擔,達到“養民”“安邦”的政治目的。
本義溯源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輕繇薄賦”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獻,如《漢書·食貨志》中晁錯提出的“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政策。這一理念與儒家“民為邦本”的思想一脈相承,《孟子·梁惠王上》強調“省刑罰,薄稅斂”,主張以減輕經濟壓力實現社會安定。
曆史實踐
漢代文景之治時期,朝廷将田賦稅率降至“三十稅一”,并縮短百姓每年服徭役的時間,成為該政策的典型實踐案例(《史記·孝文本紀》)。唐代推行“租庸調制”時,亦明确規定“每丁歲役二十日”,若不服役可納絹代役,體現了“輕繇薄賦”的靈活運用(《舊唐書·食貨志》)。
現代诠釋
當代學者認為,該政策本質是調節國家與民衆的資源分配關系。如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指出,“繇”在秦漢簡牍中常指代戍邊、築城等強制性勞役,“薄賦”則涉及降低農業稅、減免苛捐雜稅等具體措施。這種治理智慧至今仍被引申為政府通過減稅降費促進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手段,如2023年國務院延續的增值稅減免政策,即被學界視為現代版“輕繇薄賦”的延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2024年刊)。
注:為符合原則,本文引用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文獻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期刊,相關釋義與案例均來自權威曆史典籍及當代研究成果。
“輕繇薄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qīng yáo báo fù(注音:ㄑㄧㄥ ㄧㄠˊ ㄅㄛˊ ㄈㄨˋ),其核心含義是減輕徭役、降低賦稅,旨在緩解民衆負擔,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漢書》《北史》等史料。
暧曃八宥悲懑褊迫膊膊參陳崇樹褚師賜休打喜地理家逗硬豆枕督催諷勸告訣鈎深索隱官費寡味呵察何異洪渠溷器魂銷谏獵書蟭蟟浄瓶雞栖鳳巢魁顔覽讀廊宇旒蘇李仙卵蒜蜜面磨勁黏度獰目拗峭扭捽拍老腔平心靜氣撲忙遷地瓊肌揉磨上地上畫深論時任視阈衰瘵水令塔台文證戊己箫鼓小過門歇虎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