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台的意思、撫台的詳細解釋
撫台的解釋
明 清 巡撫的别稱。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戊辰,起兵備 大名 ,撫臺為 溫公 如璋 。”《恨海》第六回:“此刻各省督撫都興兵勤王,這岸上是 山東 撫臺 袁大人 的勤王兵。”《宦海》第一回:“制臺和撫臺聽了,也不説好,也不説不好。”
詞語分解
- 撫的解釋 撫 (撫) ǔ 慰問:撫恤(安慰和周濟)。撫慰。安撫。撫愛。 扶持,保護:撫養成人。 輕輕地按着:‰摩。撫摸。撫琴(彈琴)。撫今追昔。 同“拊”。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台的解釋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量詞:一台戲。 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币。 桌
網絡擴展解釋
“撫台”是明清時期對巡撫的尊稱,屬于地方軍政要職,主要職責涉及一省的軍政、民政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撫台即“巡撫”的别稱,源自“巡行天下,撫軍安民”的職能。明清時期,巡撫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之一,官階通常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者可升至正二品。
2.曆史沿革
- 起源:北周與唐初已有臨時派遣官員“巡撫”地方的先例,但未固定為官職。明代正式确立巡撫制度,如洪武年間太子朱标巡撫陝西,永樂時期派遣官員巡視安撫軍民。
- 職能演變:明代巡撫統管一省行政、軍事、司法等權力;清代沿襲明制,調整轄區,成為地方實際管理者。
3.職責與權力
- 負責地方治安、民生安撫、軍隊監督等,與總督同為封疆大吏。
- 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撫台、藩台”共同處理政務,可見其地位重要。
4.名稱考據
- “撫”意為安撫、慰問,“台”指官署或高官(如“三台”代指高官),合稱體現其職能與權威。
5.相關官職
- 常與“藩台”(布政使,主管民政)、“臬台”(按察使,主管司法)并稱,共同構成省級行政體系。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脈絡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明史》《清史稿》等文獻,或訪問(搜狗百科)查看詳細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撫台(fǔ tái)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意思是輕輕撫摩、安撫、慰問。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撫:手(扌) + 化(化)
- 台:口(口)+豆(豆)
來源:
《撫台》一詞最早出現于《幼學瓊林》一書中,用于形容對官員的安撫和慰問。
繁體:
撫台(撫臺)
古時候漢字寫法:
撫台在古代有時候也會寫作「撫臺」。
例句:
1. 他撫台了一下正在哭泣的孩子。
2. 政府派了一批官員到災區撫台災民的情緒。
組詞:
安撫、慰問、撫摩
近義詞:
安慰、撫慰
反義詞:
惹惱、激怒
謝謝閱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