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個根本。禮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師。《荀子·禮論》:“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賢君必於其信,是故肅慎三本。” 淩曙 注引《大戴禮》:“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2).三個根本。治國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
(3).古時内府藏書,圖籍各備正本、副本、貯本,合稱三本。《北史·刑邵傳》:“ 炎漢 勃興,更修儒術。故 西京 有六學之義, 東都 有三本之盛。”《新唐書·百官志二》:“祕書郎三人,從六品上。掌四部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貯。凡課寫功程,皆分判。”
(4).三個本源。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上》:“于是賦有三本:其一承《詩》,其次拟《荀》,其次宗《楚》。”
“三本”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三本” 在漢語中為複合詞,由數詞“三”與量詞“本”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
例:國之三本(指民生、經濟、教育等根本要素)。
在當代中國教育體系中,“三本”特指:
注:2014年高考改革後,多數省份已合并二三批次錄取,“三本”概念逐漸淡化,但民間仍沿用此稱。
權威參考來源
(注:為符合原則,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政策文件及典籍,避免主觀解讀;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可依據标注來源檢索原文。)
“三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教育領域和傳統文化領域兩類解釋:
基本定義
三本原指中國高考本科層次錄取的第三批次院校,主要包括獨立學院(公辦高校與企業/社會組織合辦)和民辦本科高校。其學曆與一、二本同屬國家承認的本科層次,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無差異。
現狀與改革
自2016年起,全國多省份逐步取消三本批次,合并至二本批次錄取。例如,北京、河南等地在2020年完成合并,目前僅保留本科一批和二批。但原三本院校的辦學性質(如民辦、高學費等)仍存在。
特點
禮制概念
源自《荀子·禮論》,指“天地、先祖、君師”三個根本,分别對應生命起源、族群延續和社會治理。
治國理念
《管子·立政》提出治國三本為“德、功、能”,即官員需德配其位、功配其祿、能配其職。
文獻管理
古代内府藏書分為正本、副本、貯本三類,合稱三本。
當前“三本”主要用于描述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原第三批次院校,但需注意其批次已逐步取消。傳統文化中的含義則多見于典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暧然案具邦成班子奔哀變位禀單勃厲钹子不題乘電饬刑淡話礬頭煩悉飛叉風輪高闬割雞根刷拱繞國軌和聲幻劫穢貉檢句攪破徑一周三羁仆積屯诓誘阃術連拳練習六谷理狀驢皮膠沒頭神囊括四海撚須凝眸牛氣女後破題兒強中自有強中手青巘絿政曲城驅除三自上才社衆世喧死水微瀾俗傳夙好獺祭填湧貼面磚痛改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