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告知,說明。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并問此是何處。”
2.猶聽說。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見説 蠶叢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見説,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 蘇州 所遇,果非虛話了。” 清 李漁 《蜃中樓·離愁》:“見説紅顔薄命,不信今生心兒願兒果得盈。”
"見説"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合成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語境分析,具體解釋如下:
告知/說明(動詞)
聽說(動詞)
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已少見,多出現在成語、詩詞引用或仿古語境中。如需使用,建議标注出處并輔以白話解釋以避免歧義。
《見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親眼看到并聽到事物的言論或論述。
《見説》這個詞的部首是「言」,共有13個筆畫。
《見説》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是一種簡化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見説」。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見説》在古代可能會寫成「見說」。漢字寫法的演變是與曆史和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的。
1. 我親眼見説他在會議上的演講,非常精彩。
2. 學生們都聚精會神地聽着老師的見説。
1. 見識:親身經曆或親眼看到的學習和體驗。
2. 論辯:以言語和論點為基礎,進行争論和辯論。
1. 見解:對事物的了解和認識。
2. 果斷:對所見或所聞的事情立即做出決斷和行動。
閉口:不說話或保持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