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議的意思、吏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議的解釋

(1).謂官吏議事。《史記·李斯列傳》:“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聖天子赫然有意千載一時之治,删棄文法,捐除科條,裁損吏議,親總其大綱大6*紀,以進退一世。”

(2).指司法官吏關于處分定罪的拟議。《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 李周翰 注:“有司以 遷 為誣罔,天子終從獄吏之議。”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五:“人有才能而無過,朝廷自應用之;若其實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議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則遂為廢人矣。”《清史稿·禮志十二》:“ 光緒 四年, 貴州 巡撫 黎培敬 為已革總督 賀長齡 請諡。詔以易名之典,不容冒濫,嚴切申儆,且下 培敬 吏議。”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吏議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吏議”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官吏議事
    指官員集體商讨政務或政策,屬于行政決策過程。例如《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這裡的“吏議”即指秦朝官吏讨論驅逐客卿的提案。

  2. 司法定罪的拟議
    特指司法官員對案件的定罪量刑提出初步意見。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提到“卒從吏議”,指其罪名最終被司法官員的定罪建議所采納。


二、延伸含義

在官場語境中,“吏議”常隱含官員間的非公開議論或互相貶損,帶有負面色彩。例如描述官場權力鬥争時,可能用“吏議紛紛”暗指官員私下诋毀。


三、詞源解析

建議結合具體曆史文獻(如《史記》《漢書》)進一步理解其語境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議》的意思

《吏議》是指關于官吏的議論、評論或意見。它記錄了古代中國曆史上官吏的任用、職務、品德以及行為等方面的評價和評議。

《吏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吏議》由“口”和“言”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拆分筆畫數為7畫。

《吏議》的來源

《吏議》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漢書·藝文志上》。它是漢代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班固所著的一部漢朝官吏的記載書籍。

《吏議》的繁體

《吏議》的繁體字為「吏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吏議」可能會有一些變體寫法,比如「吏議」或「吏誼」等。不同時代和地區的書寫習慣會産生一些差異。

《吏議》的例句

1. 經過多方吏議評議,該官員被認為是廉潔正直的典範。

2. 吏議中普遍認為他貪污受賄,因此被撤職查辦。

《吏議》的組詞

1. 吏部 - 指官吏的管理機構。

2. 吏治 - 指官吏治理和管理的方式方法。

3. 吏均 - 指官吏平衡、公正地處理事務。

《吏議》的近義詞

1. 官評 - 指對官吏進行評價和評論的文章或言論。

2. 吏谏 - 指官吏對朝廷的建議和忠告。

《吏議》的反義詞

1. 吏褒 - 指對官吏表揚和褒獎的評價。

2. 吏弊 - 指官吏的弊端和不良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