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長命與夭折。《莊子·應帝王》:“ 鄭 有神巫曰 季鹹 ,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楚辭·九歌·大司命》:“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 唐 黃滔 《祭林先輩》:“誠壽夭靡移于夙契,且鬼神何害于善人。” 明 沉采 《千金記·訛傳》:“聽傷悲可憐恩情已斷,人生壽夭天之限,勸不須淚漣。”《紅樓夢》第九八回:“ 林姑娘 是老太太最疼的,但隻壽夭有定,如今已經死了。”
(2).壽命短促。《楚辭·七谏·怨世》:“獨冤抑而無極兮,傷精神而壽夭。” 王逸 注:“壽命夭也。”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老身年六十歲,不為壽夭;奈孩兒年少,未得從夫,卻如之奈何?”
(3).謂壽限。 清 恽敬 《說仙上》:“有朝夕為壽夭者,蜉蝣是也。有三十日為壽夭者,蟬是也。”
“壽夭”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長命與夭折的對比
指壽命的長短差異,常與“禍福”等詞并列,用于探讨命運規律。如《莊子·應帝王》提到神巫季鹹能預知人的“死生存亡,禍福壽夭”;《儒林外史》中也提到“富貴、窮通、壽夭”等命運要素。這類用法強調自然規律或宿命論。
特指短命、夭亡
單獨使用時,多指壽命短促或早逝。例如《楚辭·七谏》中的“傷精神而壽夭”,以及《西廂記》中“不為壽夭”的反向表達,均指向未達自然壽命的死亡。
生命的期限(壽限)
清代恽敬在《說仙上》中以蜉蝣、蟬為例,用“壽夭”代指不同物種的生命周期,引申為一切生物固有的生存時長。
補充說明:現代理論(如中醫)認為“壽夭”受先天體質、髒腑功能(内因)及環境、勞倦、外邪(外因)共同影響。先天精氣與後天調養是關鍵,外在表現為體質、氣血等特征。
壽夭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人的生命長短,即壽命的長短。
壽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寸”和“夭”,它的筆畫數為11畫。
壽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論語·衛靈公》中的一句話:“壽夭如矢,各有所歸。”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生命的長短。
在繁體字中,壽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壽夭的寫法有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壽》的寫法為“壽”,即在“寸”的下面加上“士”字;而《夭》的寫法為“夀”,即在“夂”的上面加上“寸”字。
1. 他爺爺壽夭,活了九十多歲。
2. 她的壽夭注定是個謎,沒人能預測。
長壽、夭折、壽星、壽筆、十年壽、夭壽等。
生死、壽命、生命。
長壽與夭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