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秦牧 《藝海拾貝·核心》:“沒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英雄人物,即使就在他眼前,他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亦作“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雲笈七籤》卷二:“唯吾 老君 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指雖然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卻像沒有察覺一樣,形容對事物漠不關心或注意力不集中。例如:
“英雄人物即使就在他眼前,他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
有觀點認為,這種行為屬于“注意集中性”的表現,即主動抑制無關刺激以專注目标(注:此解釋來自權威性較低的來源,需謹慎參考)。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學術分析,可查閱《禮記》《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看到卻不覺察,聽到卻不理解。它由兩部分構成,分為“視而不見”和“聽而不聞”。
“視而不見”的部首是“見”,“視”字的筆畫數是7畫。“聽而不聞”的部首是“耳”,“聽”字的筆畫數是7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個成語的來源是出自《論語·八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瞻而不見,宜爾。”該句用以形容對于很顯然的事物居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便睜眼打量也無法察覺,引申為人對于情況的無視和不關心。
在繁體字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以寫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視而不見”可以分别寫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以分别寫作“聽而不聞”。
例句:
1. 他常常視而不見周圍發生的事情。
2. 不要隻停留在聽而不聞的程度,要多思考。
相關組詞:
視而不見、視見千裡、不見棺材不落淚、無可奉告、目睹、觀察等。
近義詞:
熟視無睹、冷眼旁觀
反義詞:
見什麼說什麼、聽什麼說什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