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論谥的意思、論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論谥的解釋

評論其生平事迹,然後賜給谥號。《藝文類聚》卷四○引 晉 張璠 《漢記》:“ 範丹 , 中平 二年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弔,累行論謚,僉曰宜為 貞節先生 。會葬二千餘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論谥”指古代對逝者生平事迹進行評議後賜予谥號的過程,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讀音:lùn shì(“谥”易誤讀為yì,正确發音為shì)
定義:
指對逝者(多為帝王、重臣等地位較高者)的生平功過進行評議,并據此确定谥號的行為。例如《藝文類聚》記載:“範丹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弔,累行論謚,僉曰宜為貞節先生。”

二、谥號的分類

“論谥”的結果體現為三類谥號:

  1. 美谥(褒揚):如“文”(經天緯地)、“武”(克定禍亂)、“德”(綏柔士民)等,用于表彰功績卓著者。
  2. 平谥(同情):如“懷”(慈仁短折)、“哀”(恭仁短折),多用于經曆坎坷或早逝者。
  3. 惡谥(貶斥):如“厲”(殺戮無辜)、“炀”(好内遠禮),用于批評暴虐無道者。

三、曆史背景與流程

四、典型示例

漢代名臣範丹去世後,三府官員通過“論谥”程式,一緻評定其谥號為“貞節先生”,體現對其清廉品行的褒揚。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谥法細則,可參考《漢典》《藝文類聚》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論谥

《論谥》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對人去世後所追贈的尊稱或榮譽稱號的議論和考察。在古代中國,谥號是對人的一種贊譽和紀念,可以體現出其品格、功績和地位等方面的評價。

拆分部首和筆畫

《論谥》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言”字的變形),筆畫數為14畫。

來源

《論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禹貢》和《周禮·地官司徒》等古代典籍中的記載,早在古代周朝時期就有了對逝者進行谥號命名的制度。

繁體

繁體字中的《論谥》為「論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谥號常常使用「子」、「公」等字作為後綴,例如「劉備仲德公」和「李白文忠公」。

例句

1. 為了表彰他在科學界的卓越貢獻,科學界決定為他追贈「科學界學術先驅」的谥號。

2. 曆史學家通過對古代名人的事迹進行考察和研究,才能夠論證適合為其追贈什麼樣的谥號。

組詞

1. 谥文:對逝者進行谥號命名的文書。

2. 谥記:谥號的記載和記錄。

近義詞

1. 揚名:揚名立萬,指名聲顯赫,名垂青史。

2. 贊美:對人或事物的優點和價值進行稱頌和贊揚。

反義詞

1. 貶谪:對人或事物的不好的一面進行貶低和譴責。

2. 貶名:貶損和诋毀别人的聲譽和名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