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貸。《史記·平準書》:“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一算。” 宋 葉適 《梁父吟》詩序:“當幼孤之際,不潔其名;處富貴之隆,不安其利。 伊尹 、 周公 ,蓋庶幾焉;豈與 管仲 能合諸侯則三歸反坫, 蕭何 保 關 隴 乃賴田宅貰貸以自污比哉!” 清 張惠言 《先妣事略》:“比日昳,乃貰貸得米,為粥而食。”
(2).赦免;寬縱。 章炳麟 《訄書·刑官》:“自夫人以下,皆行其罰,而國君獨貰貸乎?”
“贳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借貸(主要義項)
指財物或金錢的借出與借入行為。在古代,這一經濟活動形式多樣,包括貨币貸款、物品抵押、信用賒欠等。例如《史記·平準書》提到商人通過贳貸進行交易,而《周禮·司市》鄭注則明确“贳,貸也”。此外,贳貸也涵蓋賒欠(如《史記》中劉邦賒酒)和租賃行為。
赦免或寬縱(引申義項)
如章炳麟《訄書》中提及“國君獨贳貸”,此處指對罪責的寬恕。
“贳”從“貝”(與錢財相關),本義為借出或借入;“貸”在甲骨文中已有施予之意,二者組合後強化了財物流轉的含義。
建議參考《史記》《周禮》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獲取更權威的釋義。
贳貸(shì dài)是一個漢字詞,由“贳”和“貸”兩個字組成。
“贳”字的部首是貝,它的筆畫數為7畫。而“貸”字的部首也是貝,它的筆畫數為9畫。
“贳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贳貸是指借貸、貸款的意思。人們通過提供貸款來幫助有需要的人,而貸款也需要被借貸者還清。
在繁體字中,“贳貸”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贳貸”兩個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贳”字在古代寫作“貰”,而“貸”字在古代寫作“貸”,它們的形态與現代稍有差異,但仍保留了貝的部首。
以下是對“贳貸”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組詞方面,與“贳貸”相關的詞彙有:
在近義詞方面,與“贳貸”相關的詞彙有:
而“贳貸”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