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骨的意思、焚骨的詳細解釋
焚骨的解釋
指火化。 宋 張耒 《奉先寺》詩:“秩卑焚骨不作塚,青石浮屠當丘壠。” 明 高啟 《魏夫人宋氏墓志銘》:“江多蛟龍,性惡屍,以柩渡,虞有變,宜焚骨歸也。”
詞語分解
- 焚的解釋 焚 é 燒:焚燒。焚毀。焚化。焚香。焚書坑儒。焚膏繼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憂心如焚。 燃燒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骨的解釋 骨 ǔ 人和脊惟動物身體裡面支持身體保護内髒的堅硬組織:骨頭。骨胳(全身骨頭的總稱)。骨節。骨肉(a.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系的人,亦稱“骨血”;b.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骨幹(刵 )。 像骨的東
專業解析
焚骨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有兩層含義:
一、焚燒屍骨
指焚燒人或動物屍骸的行為。此義項多用于描述古代特殊葬俗或刑罰:
- 火葬習俗:古代部分民族采用火葬,如《周禮·秋官》載“掌戮”職責包含“焚骨”,指火化屍骨。
- 極端刑罰:引申為“焚骨揚灰”,即焚燒屍骨并撒散骨灰,象征徹底毀滅。如《梁書·侯景傳》載“焚骨揚灰,曾無遺餘”,表深惡痛絕。
二、特指“焚骨葬”
人類學術語,指二次葬習俗中的環節:
- 流程:先将屍體土葬或風葬,待血肉腐朽後取出骨骸焚燒,再行安葬。此俗見于中國南方部分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
- 文化意義:象征靈魂淨化與轉世,《貴州民族研究》記載苗族焚骨葬含“助靈魂升天”之意。
參考資料:
- 《梁書·卷五十六·侯景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淩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古代焚骨葬儀考》
- 《貴州民族研究》1985年刊《苗族葬俗中的靈魂觀念》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焚骨”的詳細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用法進行分析:
-
成語含義
“焚骨”作為成語時,基本含義為「為達目的不惜犧牲至親或摯友」,源自古代焚燒屍骨的殘酷刑罰。該用法多用于比喻極端自私或狠毒的行為,例如描述政治鬥争或複仇中的不擇手段。
-
字面含義(火化屍體)
在曆史文獻中,“焚骨”也指火化屍體的喪葬方式。例如:
- 宋代張耒《奉先寺》提及“焚骨不作冢”,指僧人火化後不建墳墓;
- 明代高啟記載因江中蛟龍食屍,需“焚骨歸葬”的習俗。
-
相關延伸用法
常與“揚灰”連用為成語「焚骨揚灰」,表示對仇敵的極端報複,如:
- 曆史典故中袁氏門生焚燒董卓親屬屍骨并揚灰;
- 清代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後對洪秀全屍體的處理。
-
注意事項
- 現代語境下單獨使用“焚骨”較少,更多出現在成語或曆史文本中;
- 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其象征義(狠辣手段)或實指義(火葬)。
以上解釋綜合了成語詞典、古籍實例及曆史事件中的用法。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伯牙絃參畢尺翰等身圖鬥雞走馬而夫凡常颿颿拂拂縛絷隔岸給奬館伴使鬼疰鼓舞賀詞化裁教民驕氣金水祭肉酒爵救挽卷帙絶症誇闊坤儀醪馔兩龍了望哨立德遴補裡排髦傑尨民沒奈何奶油平頭百姓貧稚剖明千裡之隄,潰于蟻穴乾脯山蔬紗帳升華神京攝悟食加石蘿肆夏孫辭駝鶴瓦伶聞雞舞橡栗相續閑月小至谿澗新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