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笳的意思、鼓笳的詳細解釋
鼓笳的解釋
鼓和笳。兩種樂器,為出行時的儀仗。 元 虞集 《城東觀杏花》詩:“絶勝 羊傅 襄陽 道,歸騎西風擁鼓笳。”
詞語分解
- 鼓的解釋 鼓 ǔ 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鼓樂(?)。鼓角(僶 )。大鼓。 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鼓吹。鼓噪。 發動,使振作起來:鼓勵。鼓動。鼓舞。一鼓作氣。 高
- 笳的解釋 笳 ā 〔胡笳〕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鼓笳”是古代中國鼓吹樂中兩種重要樂器的合稱,具體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
基本定義
- 鼓:打擊樂器,用于控制節奏,在軍樂、儀仗中具有指揮作用。隋唐時期常見類型包括□鼓、節鼓等。
- 笳(亦稱“胡笳”):吹奏樂器,原為北方遊牧民族所用,漢代傳入中原,音色蒼涼,多用于軍樂和儀仗。
-
組合形式與用途
- 鼓與笳常組合使用,屬于鼓吹樂的核心配置。例如:
- 隋代“铙鼓部”使用鼓、箫、笳,專用于郊廟祭祀。
- 唐代“大橫吹部”包含鼓(節鼓)、笳、筚篥等,用于鹵簿(儀仗)和行軍。
-
曆史演變
- 漢代:笳與鼓已用于騎吹、橫吹等軍樂形式。
- 隋唐:進一步規範化,如唐代“铙吹部”在凱樂儀式中,以鼓笳為核心,配合筚篥、铙等樂器,形成騎吹隊列,演奏《破陣樂》等曲目。
-
文化意義
- 鼓象征威嚴與號令,笳傳遞悲壯或凱旋情緒,二者結合既用于禮儀場合(如祭祀、朝會),也服務于軍事活動(如行軍、凱旋),體現了音樂與禮制、軍事的深度融合。
總結來看,“鼓笳”并非獨立術語,而是兩類樂器的并稱,其組合形式及用途隨朝代更替略有變化,但始終是古代禮樂制度與軍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