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笳的意思、鼓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笳的解釋

鼓和笳。兩種樂器,為出行時的儀仗。 元 虞集 《城東觀杏花》詩:“絶勝 羊傅 襄陽 道,歸騎西風擁鼓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鼓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指代古代軍旅中用于指揮、通訊或鼓舞士氣的兩種重要樂器——“鼓”與“笳”的合稱。其核心含義與軍事活動、邊塞場景密切相關,常出現在描寫戰争、戍邊或儀仗的文學作品中。以下從釋義、源流與應用三方面詳述:


一、字義解析

  1. 鼓(gǔ)

    • 本義:打擊樂器,以皮革蒙覆中空腔體,擊打發聲。《說文解字》釋:“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 其形制多樣,如戰鼓、鼙鼓等,在軍事中用于號令進退、振奮軍心。
    • 引申義:象征號令、激勵或節奏,如“鼓舞”“鼓噪”。
  2. 笳(jiā)

    • 本義:古代簧管樂器,又稱“胡笳”,源于北方遊牧民族,以蘆葦或竹管制簧片,音色蒼涼悲壯。《樂府詩集》引《蔡琰·悲憤詩》:“胡笳動兮邊馬鳴”,可見其與邊塞關聯。
    • 文化意象:常寄托戍卒思鄉之情,如“笳聲哀怨”“悲笳”。

合成詞“鼓笳”:

指軍中鼓與笳的組合使用,代表軍事號令系統或戰場氛圍,凸顯肅殺、壯烈或蒼涼之感。


二、曆史源流與文獻例證

  1. 早期記載

    • 《周禮·夏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可見鼓在先秦已是重要軍樂器;笳則多見于漢魏文獻,如《後漢書》載班超“鳴笳伐鼓”,展現漢軍威儀。
    • 例證:李益《塞下曲》:“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詩中“鼓笳”暗喻戍邊壯志(參考《全唐詩》卷283)。
  2. 文學意象定型

    唐代邊塞詩将“鼓笳”固化為典型意象,如高適《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以鼓笳之聲渲染行軍氣勢(參考《高常侍集》)。


三、文化象征與現代延伸

  1. 軍事象征

    “鼓笳”濃縮古代戰争文化,如《武經總要》載宋代軍中“晝舉旗鼓,夜鳴笳笛”,體現其指揮功能(參考宋代官修兵書《武經總要·制度篇》)。

  2. 情感載體

    在詩詞中,“鼓笳”常寄托悲壯情懷,如陸遊《關山月》:“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笳笛之聲成為征人血淚的隱喻(參考《劍南詩稿》卷八)。

  3. 現代應用

    今多用于曆史題材創作,如描述古戰場“鼓笳齊鳴”,或引申為集體行動的號令(例:郭沫若《滿江紅·贊南京路上好八連》:“鼓笳聲裡,紅旗飄展”)。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釋“鼓”“笳”字形字源。
  2.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收錄胡笳相關樂府詩。
  3. 《全唐詩》(清·彭定求編)載唐代邊塞詩用例。
  4. 《武經總要》(宋·曾公亮、丁度)載宋代軍樂器制度。

(注:因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書名及作者,可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核查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鼓笳”是古代中國鼓吹樂中兩種重要樂器的合稱,具體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 鼓:打擊樂器,用于控制節奏,在軍樂、儀仗中具有指揮作用。隋唐時期常見類型包括□鼓、節鼓等。
    • 笳(亦稱“胡笳”):吹奏樂器,原為北方遊牧民族所用,漢代傳入中原,音色蒼涼,多用于軍樂和儀仗。
  2. 組合形式與用途

    • 鼓與笳常組合使用,屬于鼓吹樂的核心配置。例如:
      • 隋代“铙鼓部”使用鼓、箫、笳,專用于郊廟祭祀。
      • 唐代“大橫吹部”包含鼓(節鼓)、笳、筚篥等,用于鹵簿(儀仗)和行軍。
  3. 曆史演變

    • 漢代:笳與鼓已用于騎吹、橫吹等軍樂形式。
    • 隋唐:進一步規範化,如唐代“铙吹部”在凱樂儀式中,以鼓笳為核心,配合筚篥、铙等樂器,形成騎吹隊列,演奏《破陣樂》等曲目。
  4. 文化意義

    • 鼓象征威嚴與號令,笳傳遞悲壯或凱旋情緒,二者結合既用于禮儀場合(如祭祀、朝會),也服務于軍事活動(如行軍、凱旋),體現了音樂與禮制、軍事的深度融合。

總結來看,“鼓笳”并非獨立術語,而是兩類樂器的并稱,其組合形式及用途隨朝代更替略有變化,但始終是古代禮樂制度與軍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

暗檄阿谀求容本案財大氣粗策進巉崪澄什刺事锉斬倒斃悼楚多事之秋訪戴番校粉堞分批高層建築供求關系拱圈毀方誨音焦寝燋煙捐失喀啦扣人心弦累塊積蘇冷眼旁觀理恤龍閣龍骧麻餈徾徾奶口南國貧約柔遠鎮迩儒貴三青蔓酾流省決聖顔神源收憐書脊俗罵炭渣條畫佻竊統楫投兵投地推聾裝啞望空亡聊危而不持渥潤杌陧瀉肚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