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 時 荊州 和 東荊州 的合稱。《資治通鑒·南齊和帝中興元年》:“請使兩 荊 之衆西拟 隨 、 雍 , 揚州 之卒頓于 建安 ,得捍 三關 之援。” 胡三省 注:“兩 荊 ,謂 魏 置 荊州 於 穰城 、 東荊州 於 沘陽 也。”
“兩荊”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兩荊”指北魏時期荊州和東荊州的合稱。這兩個州是北魏政權在南北朝時期設立的重要行政區劃。
該詞可見于《資治通鑒·南齊和帝中興元年》,其中提到“請使兩荊之衆西拟隨、雍”,胡三省注釋進一步明确了兩荊的具體所指。
若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地圖信息,可參考《資治通鑒》或北魏行政區劃研究資料。
《兩荊》是一個表示狀态的成語,意思是指各自都有不同的一意,互相之間沒有統一的主張或意見。
《兩荊》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兩 (liǎng) 和 荊 (jīng)。 兩的部首是“一”字部,它的筆畫數目是七。 荊的部首是“艹”字部,它的筆畫數目是十二。
《兩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六年》:“六年,晉之苦宇、荊,欲許之。” 這句話中的“苦宇、荊”就是指代各自領土内的兩個國家,意味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主見,無法達成共識。
《兩荊》的繁體寫法為《兩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以《兩荊》為例,草書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仍然可辨認。
他們兩個在工作上總是有兩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無法取得共同的意見。
相反的詞語為共識。
類似的成語有“分毫不讓”、“各執一詞”等。
與《兩荊》相反的成語有“一荊不苟”、“萬衆一心”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