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word to the wise is sufficient;from one learn all] 聽到事情的一端即知其全貌。比喻人聰明之甚,能舉一反三
聽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多用以形容聰明而善于類推。《論語·公冶長》:“ 賜 也何敢望 回 ? 回 也聞一以知十, 賜 也聞一以知二。”《隸釋·漢安平相孫根碑》:“ 根 受性明睿,聞一知十。”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夏絹和買,已非正賦,復有軍衣和買;糯米科折,止為省務,復有覆紐價錢。若此類,聞一知十,窮民何以堪命!” 清 龔自珍 《<春秋決事比>自序》:“後世決獄大師,有能神而明之,聞一知十也者,吾不得而盡知之也。”
“聞一知十”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聽到或了解一件事,便能推知相關的十件事,形容人天資聰穎、領悟力強,善于通過已知信息進行類推和聯想。
出自《論語·公冶長》: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孔子通過子貢之口,對比顔回(聞一知十)與子貢(聞一知二)的悟性差異,強調顔回的卓越才智。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權威詞典。
《聞一知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某個問題當中隻要得到一點信息,就能夠推知其他相關的知識或道理。
組成《聞一知十》的兩個漢字是「聞」和「十」。其中,「聞」字的部首是「門」,有12畫;「十」字的部首是「十」,有2畫。
《聞一知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學識深廣,見多識廣,能夠從一點點的信息推導出許多相關的知識。
繁體字《聞一知十》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代,「聞」字的舊體是「閿」,而「十」字的舊體是「拾」。它們的字形與現代漢字有所差異,但主要的意思和用法都一樣。
他的學識淵博,隻需要聽他說一點關于曆史的事情,就能夠聞一知十。
可以根據《聞一知十》這個成語進行組詞,例如「聞所未聞」、「聞風而動」、「聞名遐迩」等。
與《聞一知十》的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一知半解」、「一點通」、「淵博無涯」等。
與《聞一知十》的意思相反的成語是「井底之蛙」,意思是形容一個人視野狹窄,隻懂得自己所處的那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