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作事而不遵守古訓。《書·說命下》:“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説攸聞。” 孔 傳:“事不法古訓,而以得長世,非説所聞。”《隋書·百官志上》:“ 秦始皇 廢先王之典……事不師古,始罷封侯之制,立郡縣之官。”
“事不師古”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ì bù shī gǔ,字面意思是“做事不效法古代”。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尚書》《隋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事不師古是一個成語,它表示一個人做事情不學習古人的經驗和智慧,沒有借鑒曆史的教訓。這個成語強調了學習先輩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成功的重要性。
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事(shì)和古(gǔ)。
事字的部首是亻(人),它的筆畫數是5。
古字的部首是古(口),它的筆畫數是5。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門徒言論的經典著作,其中有一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在内心有正确的道德準則,他就會按照這個準則去行動;而如果他自己本身沒有道德準則,即使受到命令也不會去執行。
後來,人們根據這句話的意義,演變成了成語“事不師古”,用來形容一個人不學習古人的智慧和經驗,而自作聰明地去做事情。
事不師古為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代一緻,所以事不師古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不同。然而,由于信息有限,我們無法準确知道具體的古代寫法是什麼。
他一直堅持事不師古,結果犯了很多錯誤。
隻有不斷學習古人的經驗才能避免事不師古的錯誤。
師古、古人、不學、學習
墨守成規、不知進退、落後不前
傳統、敬畏古人、尊重曆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