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蝮蛇 ”。
“蝮虵”實為“蝮蛇”的異體寫法,“虵”是“蛇”的古字(《說文解字》中“虵”為“蛇”的或體)。以下為詳細釋義:
動物學定義 蝮蛇是蝰科蝮亞科毒蛇的統稱,包含短尾蝮、竹葉青、原矛頭蝮等上百種蛇類。其典型特征是頭部呈三角形,有頰窩(熱感應器官),毒牙為管狀。
毒性特征 蝮蛇毒液含血循毒素和神經毒素雙重成分,被咬後會出現腫脹、出血、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可緻器官衰竭。中國每年70%的毒蛇咬傷事件由蝮蛇引發(尤以短尾蝮為主)。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于亞洲,中國境内除青藏高原外均有分布,常見于灌木叢、丘陵地帶。日本、朝鮮半島的亞種與中國種類存在基因差異。
文化意象 《山海經》載“蝮蛇,色如绶文,鼻上有針”,《本草綱目》将其列為藥材,但現代醫學強調需經專業提純方可入藥,不可直接使用活體。
注意:若在野外發現疑似蝮蛇,應保持3米以上距離,其攻擊範圍約為體長的2/3。被咬後需立即限制肢體活動,避免毒液擴散,并盡快就醫注射抗蛇毒血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