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田法的意思、方田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田法的解釋

宋 王安石 所行新法之一。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根據土質肥瘠分等定稅。《宋史·食貨志上二》:“ 神宗 患田賦不均, 熙寧 五年重修定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九月,縣委令、佐分地計量,隨陂原平澤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田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土地測量和賦稅計算方法,特指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推行的“方田均稅法”中的核心測量技術,後在數學領域發展為一種幾何面積計算體系。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

一、本義:土地測量方法

“方田”即指将不規則田地劃分為方形網格進行丈量。北宋為公平賦稅,推行“方田均稅法”,要求官吏每年九月丈量土地:

  1. 以“步”為标尺:1步=5尺(約1.5米),每邊長1步的正方形土地為1“方步”。
  2. 網格化分割:将土地按東西-南北方向劃分為方形單元,逐塊測量邊長。
  3. 積步成畝:240方步=1畝,以此統一計算田畝面積(《九章算術·方田》。

二、數學意義:面積計算體系

《九章算術》首章“方田”系統記載了矩形(方田)、三角形(圭田)、梯形(箕田)等圖形的面積公式,奠定了古代幾何學基礎:

三、曆史價值:賦稅改革工具

北宋熙甯五年(1072年)推行方田均稅法,旨在清丈隱田、均平稅負:

  1. 分級定稅:按土質肥瘠将田地分五等,制定差異稅率(《宋史·食貨志》。
  2. 消除隱田:通過方格測繪使地主隱匿田地無所遁形,增加政府稅源。
  3. 推行局限:因豪強抵制及測量成本過高,元豐八年(1085年)廢止(漆俠《王安石變法》。

四、學術傳承

方田法标志着中國早期測量數學的體系化:


參考文獻

  1. 劉徽注《九章算術》,中華書局,1985年.
  2. 脫脫《宋史·食貨志》,中華書局,1977年.
  3. 漆俠《王安石變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4. 徐澤林《和算中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

網絡擴展解釋

方田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重要土地賦稅改革措施,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背景

方田法是宋神宗熙甯五年(1072年)推行的新政,核心目标是通過統一土地測量和分等定稅,解決當時田賦不均的問題。

二、具體實施方法

  1. 土地丈量
    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約合41頃66畝)為一方,作為基本計量單位。每年九月由縣級官員實地勘測,根據地形(如平原、坡地)和土壤顔色(如赤淤、黑壌)劃分土地等級。

  2. 分等定稅
    将土地按肥瘠程度分為五等,制定差異化的稅收标準,并建立方帳、莊帳、戶帖等官方檔案,作為征稅依據。

三、曆史意義與影響

四、現代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方田法”被引申為依法辦事、公正無私的象征,常見于強調制度規範性的場景。

補充說明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該法實施後“民無逋負,州縣亦省刑罰”,但也因執行複雜而逐漸廢止。

别人正在浏覽...

阿訇罷出班将博物志長城站朝參暮禮寵契川河蹈中大菽打旋磨鄧惠燈毬東馳西擊都江堰飛鳥依人風山高蹇高頻公南灌溉話巴诙怪虎眼尖毫踐山靜脈鯨鱏來翰麗好六花門桄明譽烹燖片玉駓駓倩嬌啟航齊疾懃勞驅傳鋭景韶齒深至十冬臘月手藝人雙曲線斯榆馊主意宿老讨飯棒祧遷庭角土雞瓦狗土中宅未風先雨委珠籼稻枭群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