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單句 ”。亦作“ 單勾 ”。毛筆執筆法之一。 元 吾丘衍 《學古編》卷上:“寫篆把筆,隻須單勾,卻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有不可意矣。” 清 段玉裁 《述筆法》:“古人知指之不能運臂也,是故使指頂相接以固筆……其以大指與食指也謂之單句。” 清 朱履端 《書學捷要》卷下:“單鉤者,食指中指參差不齊,食指鉤向大指,中指鉤向名指,此是單鉤。”
“單鈎”是書法中的專業術語,指一種特定的毛筆執筆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單鈎又稱“單勾”,指用食指鈎住筆管,與拇指形成鉗制狀,其餘三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墊于筆管後方輔助支撐的執筆方法。這種手法以食指為主導,與“雙鈎”(食指與中指同時鈎筆)形成對比。
單鈎法尤其適用于篆書書寫,因篆書筆畫以中鋒為主,單鈎執筆便于控制筆鋒的穩定性與方向。相傳北宋蘇轼也善用此法,筆鋒微偃,形成獨特風格。
單鈎是書法練習中的基礎技法之一,其核心在于通過食指與拇指的協調控制筆管,結合曆史文獻與實際書寫需求,形成獨特的運筆效果。若需進一步了解執筆細節,可參考《學古編》《書學捷要》等古籍。
單鈎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個懸挂或附着物體的鈎子。在廣義上,它可以指代任何形狀類似于鈎子的物體,用來懸挂或固定其他東西。
單鈎的左右結構,左邊是钅(金字旁),右邊是鈎(钅的變形)。
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單鈎的來源與古代制作和使用工具有關。它最早是用金屬制成的鈎子,用于懸挂物品或固定活動。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擴展為其他形狀類似的鈎子。
在繁體字中,單鈎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單鈎的寫法與現代相似,左邊仍然是钅,右邊也是鈎。
1. 請把這個衣服挂在單鈎上。
2. 他用單鈎把門釘在牆上。
單鈎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挂鈎、鐵鈎、釣鈎等。
類似意義的詞語有:挂鈎、鈎子、鈎夾。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單鈎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