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削迹的意思、削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削迹的解釋

見“ 削迹 ”。


亦作“ 削跡 ”。1.削除車迹。謂不被任用。《莊子·讓王》:“ 夫子 再逐於 魯 ,削迹於 衛 ,伐樹於 宋 。” 明 李贽 《複周南士書》:“然削迹伐木,餓 陳 畏 匡 ,其得免者亦幸耳,非勝算也。” 清 錢謙益 《康文初六十壽序》:“至如餘之不肖,削迹竄逐,固無足道者。”

(2).消蹤匿迹。謂隱居。《莊子·山木》:“削迹捐勢,不為功名。”《後漢書·隗嚣傳》:“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乞身。”《北齊書·楊愔傳》:“ 愔 遂棄衣冠於水濱若自沉者,變易名姓,自稱 劉士安 ,入 嵩山 ,與沙門 曇謨徵 等屏居削迹。” 清 顧炎武 《路光祿書來叙江東同好諸友一時徂謝感歎成篇》詩:“削迹行吟久不歸,修門舊舘露先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削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削”指消除、去除,“迹”指痕迹或行蹤。字面意義為“消除痕迹”或“隱匿行蹤”。

  2. 引申義

    • 不被任用:源自《莊子·讓王》中孔子“削迹于衛”的典故,指因政治失意而被排除在權力之外。
    • 隱居避世:如《後漢書》中“削迹歸愆”描述隗嚣放棄權勢、歸隱的行為。

二、古籍例證

  1. 《莊子》中的用法
    多次提及“削迹”,如《漁父》篇記載孔子“削迹于衛”,反映其周遊列國時的坎坷經曆。
  2. 其他典籍
    《列子·楊朱》以“削迹于衛”強調孔子推行主張的艱難;《北齊書》用“屏居削迹”描述楊愔的隱居生活。

三、現代語境

在當代漢語中,“削迹”多用于比喻消除過去的錯誤或隱藏行蹤,如“削迹匿影”形容徹底隱匿。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釋義與現代用法,如需更完整例證,可參考《莊子》《後漢書》等原文(來源:、2、3、6)。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削迹的意思

削迹(xiāo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消除迹象、消弭痕迹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削迹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山(山),它的總筆畫數為11。

來源和繁體

削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其中有“鮑二先賠後削迹,再交水渠鑰匙綢千兩。”這句話。在繁體中,削迹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削迹的古代寫法會稍有變化,例如“削”字隻有八個筆畫,而“迹”字則有十一個筆畫:

削:
人為頭部,下面是手臂的形狀。

迹:
由“辶”,表示行走的動态,下面加上“己”的常用字。

例句

1. 他在世界地圖上削迹如行雲流水般地旅行。

2. 心痕已盡,削迹何須。

組詞

1. 削減:指減少數量或程度。

2. 削足適履:比喻違背實際情況去適應某種條件或做某事。

近義詞

消除、掃除、抹除

反義詞

留下、保留、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