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削迹 ”。
亦作“ 削跡 ”。1.削除車迹。謂不被任用。《莊子·讓王》:“ 夫子 再逐於 魯 ,削迹於 衛 ,伐樹於 宋 。” 明 李贽 《複周南士書》:“然削迹伐木,餓 陳 畏 匡 ,其得免者亦幸耳,非勝算也。” 清 錢謙益 《康文初六十壽序》:“至如餘之不肖,削迹竄逐,固無足道者。”
(2).消蹤匿迹。謂隱居。《莊子·山木》:“削迹捐勢,不為功名。”《後漢書·隗嚣傳》:“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乞身。”《北齊書·楊愔傳》:“ 愔 遂棄衣冠於水濱若自沉者,變易名姓,自稱 劉士安 ,入 嵩山 ,與沙門 曇謨徵 等屏居削迹。” 清 顧炎武 《路光祿書來叙江東同好諸友一時徂謝感歎成篇》詩:“削迹行吟久不歸,修門舊舘露先晞。”
削迹是古漢語中的動賓結構複合詞,本義指消除蹤迹,後引申為隱匿行迹、隱居避世,或特指遭貶黜後隱退。以下是詳細釋義及典籍例證:
指主動隱匿蹤迹,避免被他人發現。
典源:
《莊子·漁父》:"丘再逐于魯,削迹于衛。" 描述孔子周遊列國時在衛國被迫隱匿行蹤。
《戰國策·齊策》:"削迹捐勢,不為功名。" 強調舍棄權勢、隱匿行迹以避世。
表示主動脫離世俗,歸隱山林。
例證:
《後漢書·逸民傳》載隱士"削迹南山,采薇而食",以自然生活明志。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請息交以絕遊"亦暗含削迹避世之意。
用于描述官員遭罷免後被迫銷聲匿迹。
典籍佐證:
《孔子家語·困誓》:"削迹于衛,伐樹于宋。" 記載孔子因政治迫害隱匿行迹。
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削迹朝端,藏身江海。" 自述貶官後的隱退狀态。
在詩文中常象征高潔品格或對權貴的疏離。
用例:
陸遊《幽居》詩:"削迹煙波狎釣舟",以漁隱形象表達不慕榮利。
《宋史·隱逸傳》稱林逋"削迹孤山,梅妻鶴子",成為隱士精神符號。
“削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削”指消除、去除,“迹”指痕迹或行蹤。字面意義為“消除痕迹”或“隱匿行蹤”。
引申義
在當代漢語中,“削迹”多用于比喻消除過去的錯誤或隱藏行蹤,如“削迹匿影”形容徹底隱匿。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釋義與現代用法,如需更完整例證,可參考《莊子》《後漢書》等原文(來源:、2、3、6)。
倍棄備戰貝字本态貶廢邊壃邊扇比來冰食草戚倡國朝務赤白痢當成箪瓢士點穢帝江風流人物俘邑光霧烘霁火惹惹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疾枯糾錯朘剝罝罤開版空勤孔堂連陌缭悷流漓隆秕龍戰虎争羅畢鑼鼓謾辭嘩説摩擦模具平平常常七王忍铠榮業沙湧士籍噬逆十字路霜斷四禅天歲出跳布劄聽其言觀其行挺險委托書問頭無寥五子相許小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