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楊的意思、折楊的詳細解釋
折楊的解釋
古俗曲名。 宋 蘇轼 《次韻王郎見慶生日并寄茶》:“《折楊》新曲萬人趨,獨和先生《于蔿于》。”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皇華》,即《小雅》之篇,而裡巷襲其語;《折楊》,以後 李延年 二十八解復有雲《折楊柳》者,此皆轉相因襲者也。”
詞語分解
- 折的解釋 折 ē 翻轉,倒騰:折騰。折跟頭。折個兒。 合搭裝 折 é 斷,弄斷:折斷。折桂(喻科舉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慘重的失敗)。 幼年死亡:夭折。 彎轉,屈曲:曲折。轉折。周折。折中(對不同意見采取調和
- 楊的解釋 楊 (楊) á 落葉喬木,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柔荑花序,種類很多,有白楊,大葉楊,小葉楊等多種,木材可做器物:楊柳。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折楊”在漢語詞典中并非一個獨立的固定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習俗“折楊柳”,特指折取楊柳枝條的行為,并由此衍生出特定的文化意象。其詳細解釋可從以下三個主要義項展開:
-
古樂曲名(《折楊柳》)
- 釋義: “折楊”常作為古代樂府曲名《折楊柳》的簡稱。該曲屬漢樂府“橫吹曲”之一,梁鼓角橫吹曲亦有《折楊柳枝》,本為漢代西域傳入的軍樂,後演變為抒發離愁别緒或描繪邊塞生活的曲調。
- 來源與引用: 此義項源于古代音樂典籍和樂府詩集記載。例如,《樂府詩集》卷二十二·橫吹曲辭二中明确收錄了《折楊柳》曲辭,并指出其來源和演變(《樂府詩集》卷二十二·橫吹曲辭二)。後世詩人常以此曲名入詩,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處的“折柳”即指《折楊柳》曲。
-
折柳贈别的習俗
- 釋義: 這是“折楊”最核心、最常用的含義,指中國古代特有的“折柳贈别”風俗。古人離别時,折取楊柳枝贈予遠行者,以表達依依惜别之情和美好的祝願(因“柳”諧音“留”,有挽留之意;柳樹易成活,寓意隨遇而安)。
- 來源與引用: 此習俗在古籍和詩詞中記載豐富。《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别。” (《三輔黃圖》卷六·橋)。唐代詩人王之渙《送别》有“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 李白《勞勞亭》亦雲:“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别苦,不遣柳條青。” 均生動描繪了這一習俗。
-
詩詞中的意象
- 釋義: 在古典詩詞中,“折楊”(或更常見的“折柳”)常作為代表離别、思念、春天或羁旅愁緒的固定意象被廣泛應用。
- 來源與引用: 此意象貫穿曆代詩詞創作。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别,長條折盡減春風。” 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别離。” (《全唐詩》白居易卷、劉禹錫卷)。這些詩句中的“折楊/折柳/垂楊”已成為承載特定情感的文學符號。
“折楊”一詞主要關聯古代樂曲名和折柳贈别的習俗,并在文學中固化為表達離情别緒的經典意象。其内涵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折楊”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
-
古俗曲名(主流釋義)
根據權威性較高的漢典解釋()及多個網頁的補充(),“折楊”是中國古代俗曲名稱。例如:
- 宋代蘇轼在詩中提到“《折楊》新曲萬人趨”,說明其作為樂曲的流行性。
- 章炳麟考證其與漢代李延年《折楊柳》等樂曲的傳承關系,屬音樂史上的演變。
-
比喻性引申(需謹慎參考)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提出“折楊”有“砍伐楊樹→摧毀事物”的比喻義,但缺乏明确文獻佐證,可能與“折楊柳”等送别意象混淆。建議優先以古曲名為準。
建議: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核查《樂府詩集》《蘇轼文集》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詞典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悲怅鞭凳逋叟草履蟲操作規程顫顫波波徂旃德幾登假吊牀揲蓍疊字浮虛古典古馗過水面鶴化黑狗脊恒資和膳鴻龐紅雪灰死壺郎霁紅笄珈舉辦決志苛禁磕牙料嘴狂鄙窺圃流離播遷粒選沒與夢徵墨花嫩箭牛宮爬犁僻然蜣螂轉糞勸沮區萌熱撲撲三分發砂鐵設兵是非場適例食宿守宮屬着貪利忘義袒免親天年不遂天主國王八萬流廂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