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折杨的意思、折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折杨的解释

古俗曲名。 宋 苏轼 《次韵王郎见庆生日并寄茶》:“《折杨》新曲万人趋,独和先生《于蔿于》。”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皇华》,即《小雅》之篇,而里巷袭其语;《折杨》,以后 李延年 二十八解復有云《折杨柳》者,此皆转相因袭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折杨”在汉语词典中并非一个独立的固定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习俗“折杨柳”,特指折取杨柳枝条的行为,并由此衍生出特定的文化意象。其详细解释可从以下三个主要义项展开:

  1. 古乐曲名(《折杨柳》)

    • 释义: “折杨”常作为古代乐府曲名《折杨柳》的简称。该曲属汉乐府“横吹曲”之一,梁鼓角横吹曲亦有《折杨柳枝》,本为汉代西域传入的军乐,后演变为抒发离愁别绪或描绘边塞生活的曲调。
    • 来源与引用: 此义项源于古代音乐典籍和乐府诗集记载。例如,《乐府诗集》卷二十二·横吹曲辞二中明确收录了《折杨柳》曲辞,并指出其来源和演变(《乐府诗集》卷二十二·横吹曲辞二)。后世诗人常以此曲名入诗,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处的“折柳”即指《折杨柳》曲。
  2. 折柳赠别的习俗

    • 释义: 这是“折杨”最核心、最常用的含义,指中国古代特有的“折柳赠别”风俗。古人离别时,折取杨柳枝赠予远行者,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美好的祝愿(因“柳”谐音“留”,有挽留之意;柳树易成活,寓意随遇而安)。
    • 来源与引用: 此习俗在古籍和诗词中记载丰富。《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三辅黄图》卷六·桥)。唐代诗人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李白《劳劳亭》亦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均生动描绘了这一习俗。
  3. 诗词中的意象

    • 释义: 在古典诗词中,“折杨”(或更常见的“折柳”)常作为代表离别、思念、春天或羁旅愁绪的固定意象被广泛应用。
    • 来源与引用: 此意象贯穿历代诗词创作。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全唐诗》白居易卷、刘禹锡卷)。这些诗句中的“折杨/折柳/垂杨”已成为承载特定情感的文学符号。

“折杨”一词主要关联古代乐曲名和折柳赠别的习俗,并在文学中固化为表达离情别绪的经典意象。其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折杨”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分析:

  1. 古俗曲名(主流释义)
    根据权威性较高的汉典解释()及多个网页的补充(),“折杨”是中国古代俗曲名称。例如:

    • 宋代苏轼在诗中提到“《折杨》新曲万人趋”,说明其作为乐曲的流行性。
    • 章炳麟考证其与汉代李延年《折杨柳》等乐曲的传承关系,属音乐史上的演变。
  2. 比喻性引申(需谨慎参考)
    部分低权威性来源(如)提出“折杨”有“砍伐杨树→摧毁事物”的比喻义,但缺乏明确文献佐证,可能与“折杨柳”等送别意象混淆。建议优先以古曲名为准。

建议:若需学术引用,建议核查《乐府诗集》《苏轼文集》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权威词典进一步确认。

别人正在浏览...

安民榜本日逋客朝酲痴情臭棋楚帆辞职打岔怠事丹赭电击掉书囊陊坏度支渡子法海丰信父执高藐纥突隣汉阴灌和堇辉音假大空坚刚桀畤鲸工船旧地重游句身匡合浪荡纚綍禄赏马战绵绵宁家喷头凭肩皮条千年润茜裙栖衡青干鳅鱼任地赛麦上清宫私我天光云影天荆地棘天廕田烛痛坐枉断望乡堆挖腰包惟大梁猥盛无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