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征軍的旌旗。 唐 虞羽客 《結客少年場行》:“輕生辭鳳闕,揮袂上 祁連 。陸離橫寳劍,出沒騖徂旃。”
“徂旃”讀音為cú zhān,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如下:
字詞解析:
整體釋義: “徂旃”特指遠征軍隊的旌旗,常用于詩文描繪行軍場景,帶有征戰、遠行的悲壯意象。例如唐代虞羽客《結客少年場行》中“揮袂上祁連……出沒骛徂旃”一句,即以旗幟象征将士奔赴邊關的肅殺畫面。
文學背景: 該詞多見于唐代邊塞詩,通過“旃”的飄揚與“徂”的動态感,強化戰争主題的恢弘與蒼涼感,是古代軍事文化的典型符號。
徂旃(cú pán)是一個古代漢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和曆史淵源。它的拆分部首是彳和日,筆畫為11畫。
徂旃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一書中,書中解釋為“遠方的山形”。在古代,人們用徂旃來描述遠離家鄉的山峰,代表着遠方的、遙遠的意象。
現代漢字簡化之前的繁體徂旃寫作「徂鞶」,在繁體字中,它仍然保留了徂旃的含義和形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徂旃的古時候寫法是左右分别寫彳(類似于兩隻腳)和日,形成一個整體的字形。
1. 這座城市周圍的徂旃連綿起伏,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2. 春暖花開的季節,徂旃上的白雪開始融化,山間綠意盎然。
徂旃山、徂旃鳥、徂旃峰
山嶽、群山、峰巒
家園、故鄉、歸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