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刻的意思、翦刻的詳細解釋
翦刻的解釋
(1).剪裁雕刻。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二:“誰将平地萬堆雪,翦刻作此連天花。” 宋 蘇轼 《次韻王觌正言喜雪》:“欲誇翦刻工,故上朱藍袂。”
(2).形容文字工于雕琢。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祖詠》:“ 詠 詩翦刻省靜,用思尤苦。” 唐 高仲武 《中興間氣集·鄭丹》:“ 丹 詩翦刻婉密。”
詞語分解
- 翦的解釋 翦 ǎ 同“剪”。 姓。 筆畫數:; 部首:羽; 筆順編號: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網絡擴展解釋
“翦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剪裁雕刻
指通過剪裁或雕刻工藝進行創作,常用于描述自然景物或藝術作品的精工細作。例如:
- 唐代韓愈在《李花》詩中寫道:“誰将平地萬堆雪,翦刻作此連天花”,以“翦刻”形容李花如被精心雕琢的雪堆般繁盛。
- 宋代蘇轼的《次韻王觌正言喜雪》中也有“欲誇翦刻工,故上朱藍袂”之句,借“翦刻”贊美雪景的雕琢之美。
二、形容文字工于雕琢
指詩文或語言風格經過精心修飾,注重細節刻畫。例如:
- 唐代殷璠評價祖詠的詩“翦刻省靜,用思尤苦”,強調其文字簡潔而雕琢嚴謹。
- 高仲武則用“翦刻婉密”形容鄭丹的詩風,突出其細膩婉約的特點。
補充說明
- 讀音:jiǎn kè(拼音标注參考、3、4、5)。
- 應用場景:多用于文學評論或藝術創作領域,既可指具象的工藝手法,也可引申為抽象的文字雕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文學評論文本,可參考唐代詩文集或相關古典文學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翦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利用刀等尖銳工具刻削。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翟(zhái)和刂(刀的旁邊部首),其中翟表示一種鳥類,刂表示刀。
《翦刻》一詞源自古漢語,具體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創作和藝術工藝中。翦刻一詞最早主要用于形容在竹木上利用刀子或刻刀進行雕刻。隨着時間的推移,該詞也逐漸擴展到其他藝術領域,如書法和篆刻等。
在繁體字中,翦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翦刻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限制字數,無法詳細讨論每個時期的字形變化。總的來說,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為繁複,注重筆畫的變化和書寫技巧。
以下是翦刻的例句:
1. 他用匠心獨具的翦刻技巧,在竹片上刻下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2. 這塊翡翠經過精細的翦刻,變成了一件精美的首飾。
3. 他擅長木雕翦刻,制作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
以下是翦刻的一些相關詞語:
組詞:雕翦、木翦、刻翦、竹翦
近義詞:雕刻、刻畫
反義詞:雕琢、雕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